給運動員一個完美冰面:北京冬奧催生首批本土制冰師
光有“蠻力”遠遠不夠,制冰師的工作需要“粗中有細”。劉博強再三強調冰壺賽道對冰面平整的要求非常高,“可能差一毫米就非常嚴重了,會嚴重影響冰壺的走向”。
冬奧會中方制冰師,大多數都是從別的職業轉型。李開順以前干的是建筑,如今從抹水泥變成抹冰面。劉永亮以前是調車員,性子急,當制冰師以后發現工作都得慢慢做,“不然冰面就炸了”。
中國本土制冰隊伍雖已建立,但在頂級賽事中,目前仍然需要在外籍制冰師的帶領下完成工作。躋身國際頂級制冰師行列,是劉博強這幾年來漸漸明確的目標。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譚暢
制冰師劉博強在冰壺訓練場修冰。
冬奧賽場上,運動員在冰雪之上演繹“速度與激情”。但少有人留意到,那剔透平整的冰面,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藝術品的制作者,是一群默默無聞的制冰師。他們共同的心愿,是打造出“完美的冰面”,讓運動員發揮出最佳水平。
過去,國內冰雪運動賽場的制冰工作多由外籍制冰師承擔。隨著北京冬奧會的籌辦與冰雪運動的發展,國內萌生了對本土制冰師的需求,一批來自不同行業的人開始走上制冰之路。
2019年,國家速滑館、國家游泳中心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聯手開設了“雙冰場館制冰人才訂單班”,中國第一批科班制冰師誕生。制冰師這個小眾職業,也逐漸走向專業化、規范化。
高強度的體力活
2022年1月21日晚上7點,制冰師李開順準時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道。場館內氣溫大約在零下15攝氏度,但他穿得不多,藍色沖鋒衣是統一的工作服。
“只要干活就不冷了?!崩铋_順身旁的賽道不時有雪橇運動員飛速滑下,他聽著對講機的指令,緊鑼密鼓地安排修補冰面。
位于北京市延慶區西北部的雪車雪橇中心,又稱“雪游龍”,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車、雪橇項目比賽場地。賽道分為54個制冷單元,全長1975米,垂直落差超過121米,由16個角度、傾斜度都不同的彎道組成。
李開順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冰團隊的副隊長,中心目前共有20名中方制冰師、16名外籍制冰師和3個翻譯。他們與其他場館的制冰師一起,承擔了北京冬奧會期間所有項目冰面的制作、修補和維護工作。
制冰師干的是體力活。
朱永濤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隊長,他跟李開順二人除了冰面修補和維護,還需要組織協調和管理隊伍。值班時,制冰師們需要根據運動員的訓練安排,不間斷開展工作。
制冰師的工作由四個部分組成:制冰、修冰、補冰和養護。
在水泥地鋪設一個基本的冰面,這是完成賽道的第一步。制冰前期,氣溫一般比較低,但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往往讓制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