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虎”與華夏文明的起源:從虎崇拜到“虎賁”“暴虎”
虎崇拜對應著軍事力量,因此后世有虎賁、虎符等概念,是精銳武力和軍事權力的象征物?!渡袝?牧誓》記載,周武王在滅商的戰場上號召戰士們要“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也是借用了黃帝阪泉之戰上的典故,即虎部族具有非凡戰斗力。
責任編輯:陳斌
1月27日,畫家畫虎迎新春。
中國古代的虎崇拜歷史悠久,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出土距今六千多年的蚌殼堆塑,其中的“中華第一龍”非常出名,但其實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只蚌殼堆塑的“中華第一虎”。過去人們認為青龍對白虎的觀念出現不會太早,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漆箱上繪有北斗龍虎二十八宿則將其上推到東周,而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堆塑龍、虎,則將之上推到史前時期。
龍、虎圖像在天文象征上,對應著遠古的春、秋兩季,也對應東、西方位,于省吾、陳夢家、商承祚、孫海波等學者都通過甲骨卜辭研究認為商代只有春、秋二季的劃分,對應的象征便是天象中龍和虎。天文史學家馮時先生就曾指出,蚌塑的“二陸”即龍、虎方位與東、西一致。所以,虎崇拜最初就和天文、時空密切相關,這“中華第一虎”就對應著空間上的西部,和季節上的“秋”。
除了天象的含義,西水坡的蚌殼堆塑虎,也代表著一種交通天地的神獸,張光直先生就曾借用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