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開市迎財神:市場經濟發育后以追求財富為榮,拜關公、商不逾“義”
民間社會在新年期間,講究對財神的敬奉,尤其是明代以來形成了正月初五迎財神的習俗。從明代一直到民國直至當下,正月初五傳聞為財神生日,多在這一天進行商業開市,除鑼鼓爆竹之外,還要以美酒佳肴進行祭祀。一些地區的商家組建有“財神會”,燒香還愿拜財神。中國發達的財神信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近現代商業市場之間的親近、融合關系。
責任編輯:陳斌
“財神”向大家賀新春。
財神信仰是工商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先秦時期有著名富商如王亥、子貢、陶朱公、呂不韋之類,但他們在當時并沒有成為財神,因為當時還沒有形成普遍的工商業經濟崇拜文化。在古代世界范圍內來看,儒家學說對于工商業的態度是非常親善的,孔子稱贊弟子子貢是瑚璉之器,孟子主張關市不征,并為市場分工辯護,儒道一體的司馬遷則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正面塑造各類素封的形象,這些都為后來財神正面的形象奠定了義理基礎。
魏晉時期的成公綏,就首次提出了“錢神”的說法,文中描寫了錢的巨大功能,可以達到“賓客輻輳,門常如市”的效果,此后的西晉魯褒也作有《錢神論》,提出了著名“孔方兄”的說法,以錢的口吻對“貪人”進行諷刺,錢和財富的形象還并不太正面。在魏晉之際,雖然出現了早期的“錢神”,但這一時期的“錢神”還并不是后世充分人格化的“財神爺”形象,并且也不是一般社會上普通民眾求富的世俗信仰對象。
真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