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在客家人聚集的地區,例如廣東興寧、梅州、河源、連平、惠州等,元宵賞燈甚至比過年還重要,由于客家話里“燈”與“丁”同音,“賞燈”諧音“上丁”,因此賞燈節亦是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客家賞燈節未免太過重男輕女,但回望客家民系形成的歷史,就不難理解客家人對人丁的執著。
責任編輯:楊嘉敏
每年過完中秋之后,吳東華就開始著手挑選竹子,為元宵賞燈節做準備。三四年竹齡的竹子最適宜制作花燈,當年生的新竹不行,至少也得長足一年半時間,這樣才能保證竹篾的柔韌度。竹子要挑直而少節的,可以節約不少工夫。扎花燈是純手工活兒,原料沒挑選好就得花更多時間去修正,所以在整個制作流程中,選料和備料用的時間最長,正式扎制反而不需要太久,從扎骨架到最后完工,一個熟練的花燈匠人大概四五天就能做好。
吳東華在廣東興寧寧新街道開的紙品鋪,以扎制銷售興寧花燈、觀音燈為主,兼營香燭元寶和其他紙扎,生意還算過得去??图胰说脑?,風俗與其他民系很有些不同,作為客鄉,興寧地區大約從正月初八開始,以姓氏宗族為單位依次舉行“賞燈”儀式,直到正月十九方結束。臘月是吳東華店鋪的銷售高峰期,隨著訂制花燈的人逐漸增多,吳東華夫妻忙碌得腳不沾地——扎架、裁紙、上漿糊、糊紙(金紙、紅紙與色紙)、繪畫、寫字、剪貼、扎紙偶、制作白花和紅花等等,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含糊,有的顧客提出特別的要求,吳東華不打折扣,全部一一滿足?!百p燈是大事,花燈里寄托著人家的財氣、運氣和添丁的福氣,哪能隨便對待呢?”他說。道出了興寧人對花燈的普遍理解。
廣東興寧市葉塘鎮河西村磐安客家圍屋
興寧花燈主要只流行于興寧地區,由于具有“添丁”這一特殊寓意,早在元代便衍生出元宵“賞燈”習俗,流傳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并產生了手藝代代傳承的花燈制作家族,如興田街道的花燈張、龍田鎮的磐石圍、羅崗鎮甘村的花燈屋、刁坊鎮吳屋、花螺墩羅屋等,歷史都在200年以上,最長的傳承已經超過500年。清代,興寧花燈隨著客家人第四、五次人口遷徙從興寧傳至惠陽、淡水、河源、龍門、連平、翁源等地以及廣西和四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并成為地方習俗,享譽全國的連平忠信花燈便源自清中期的興寧花燈。
吳東華正是出自一個扎制花燈的家族。對于制燈世家的孩子而言,制作花燈并不是一件需要特意去學的事,從小耳濡目染,在幫著家中大人打下手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肌肉記憶,自然而然就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