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之膚》:尋找消失的自己
責任編輯:邢人儼?
《冒名之膚》改編自作家內勒·拉森的同名小說,圍繞上世紀20年代紐約兩位黑人女性的故事展開。
氣氛是不祥的,身側閑言碎語掠過、路人中暑倒地,令人憂心的瑣事迅速奠定了影片基調。如果“做自己”之類的奢望有望成立,那《冒名之膚》就執著于展現“自己”的搖擺和潰散。重點源于膚色,一項隨意建立的準則,像觸須、血脈、根系一般長存。
《冒名之膚》把故事背景設在美國的禁酒年月,大蕭條正迫近。只有季節交替或夜間歡笑令眾人舒緩,時常閃現的爵士鋼琴曲緩和著緊張氣氛。
兩位中學好友選擇了不同人生道路,重逢時都擁有了中產生活。雙生花出自紐約黑人街區,膚色較淺,有余地臨時或永久地把自己定義為白人。這種身份變換就是英語片名中的“pass”,大約對應中文的“冒充”或“蒙混”。
一陣造作的寒暄后,我們知道意外來到高檔酒店的是艾琳,認出她的克萊爾住在樓上套間??巳R爾如今自稱白人,得償所愿地嫁給富裕白人,一個偏執的種族主義者。她享受著華美生活,遠離其他黑人,用夸張的舉止抵消不安。
問題在于,艾琳不自覺地為舊友輕松自在的優渥生活所吸引。她平日不懈地爭取生存空間,卻困于藩籬,無法享受哪怕浮于表面的快樂?!懊俺洹笔墙鸸忾W閃的圈套,給黑人提供微乎其微的喘息機會。她“冒充”白人的舉手投足才能闖進高檔酒店避暑,相當諷刺地被種族主義者以禮相待。黑白畫面中,膚色及其衍生的規則更為虛妄。觀眾難以界定演員的“種族”身份,膚色不過是障眼法,就像一身正裝的記者和摘下眼鏡的超人。
不嘗試“冒充”,艾琳就要面對更無望的瑣碎生活。種族牽扯著眾多因素,它們再粘合出具體之人。她煩躁地面對膚色更深的黑人女傭。黑人以此曲折地尋求活路,枷鎖永遠在那里。
故事歷時一年有余,紐約城自溽熱走向冰冷,雙生花彼此艷羨、相互吞噬,瑞士寄宿學校與呼吸自由空氣可望而不可即。從偶然相遇到注定失控,“自我”的外殼漸次融化,跨越界線的代價絕非生命能夠承受。
英國小說家約翰·福爾斯有云:“每個人的人生必然都會走到一個關鍵時刻,成敗在此一舉,那就是必須開始接受自己是誰。再也不是你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物,而是真正的那個你,之后永遠都會是如此的那個你,到底是誰?!保ㄟ@是作家郭強生的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M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