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觀察2021:沒能讓所有人滿意,大體符合人們期待丨議教
我們學院的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也顯示:2021年工學和理學專業畢業生,無論初次就業率還是起薪,都明顯高于其他專業門類。
北大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2021年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后直接升入國內本科就讀的比例,已達到19.2%(2019年還是15%)。
我在參加博士生培養環節答辯的間隙,向一位同事請教:作為一個教育財政學者,您認為中國教育的哪一個學段是教育投入的“短板”?她的回復是:我認為是學前教育。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12月31日,廣西柳州,融安縣某幼兒園。
不久前,我的同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岳昌君教授領銜的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研究團隊,發布了一些基于2021年全國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的研究成果,引起很大關注和反響。我本人多年觀察和在教育咨詢實踐中也發現,我國居民對于教育,最關注的其實還是接受教育后的“出路”,主要就是教育與就業的關系。黨中央提出的“六穩”“六?!?,排第一位的也都是就業。
那么,過去的2021年,在我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們,“出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大學畢業“找不找得到工作”?
首先,可能是人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大學畢業“找不找得到工作”?北大調查結果中14%的畢業生“待就業”,是不是“畢業即失業”?
實際上,本次調查(2021)統計的“初次就業率”是76.5%。在剩余23.5%的未就業畢業生中:“待就業”的比例是14.0%,“不就業擬升學”(比如不找工作專注考研)的比例是5.3%;其他暫不就業的比例是2.6%;另外還有個“其他”不就業,比例是1.5%。后面三種情況,屬于“非就業人口”,因為他們基本就沒有找工作、不想找工作。而“待就業”畢業生是想找工作并找過工作的,然而調查發現他們當中有85.6%獲得過工作機會,很多還不止一個,真正想找工作、找過工作,但沒有獲得工作機會的畢業生比例只有2.2%,也就是接近50人當中才有一個。
當然,76.5%的“就業率”也包含幾種情況:簽訂三方協議就業(32.1%)、國內升學(29.3%)、出國出境(3.7%),以及我們說的“靈活就業”,包括“自由職業”(4.5%)、“自主創業”(2.4%),和“其他靈活就業”(4.5%)。那么,后3種是不是一些人說的“被就業”?答案也是否定的。我們的研究發現,靈活就業,或者叫“非正規就業”“非標準就業”,是客觀存在的就業形式。這一結果不但符合實際,從某種角度來說,甚至還可以說代表一種“趨勢”。國際勞工組織2015年的統計結果是全世界范圍內,16-24歲就業人口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3.3%)在從事傳統模式工作(全時有薪),新興經濟體更低(17%)。在我國,青年人口非正規就業的比例低,我認為首先是得益于產業優勢(實業發達),其次是一直在擴張的高等教育巨大的“蓄水池”作用。
2021年12月24日,???,一場2022屆高校畢業生留瓊就業專場招聘會。
大學畢業生薪水如何?
根據我們的調查,2021年高校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每月7025元。注意這是所有畢業生的平均數,其中博士平均是近15000元,高職高專平均是3910元。畢業生起薪的“中位數”是6000元,就是說你如果拿到了每月6000元的收入,就超過了一半的畢業生;起薪的“眾數”是5000元,就是畢業生起薪最集中在5000元這個檔。
高不高?或者,低不低?
我們再看兩組數據。一個是畢業生求職時的“期望起薪”,平均值是7070元,中位數也是6000元;另一個是“就業滿意度”,全體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78.1%選擇了“非常滿意”和“滿意”,選擇“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合計只有1.7%。
這就是我眼中,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側面:它肯定沒能讓所有人滿意,但是它大體上符合人們的期待。
——即使是接受??茖哟谓逃?,畢業能拿到三四千、四五千的月收入(高職高專畢業生起薪的標準差是1800多元,收入不是正態分布,有大約70%??飘厴I生的起薪集中在3000-5000這個區間,中位數是3500),肯定不算高,對于普通家庭來說,能養活自己;但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意義就不一樣:家里有這樣一個勞動力,可能使這個家庭,至少能讓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