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創榜2008年度提名】圖書(非虛構類)

責任編輯:夏辰 朱又可 袁 蕾 劉小磊 陳軍吉 實習生 黃家楊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

★作者:楊奎松

★提名理由:本書對從國共兩黨當時所處的國際背景以及莫斯科的干涉對兩黨的刺激與沖擊的角度,對1920-1949年間的國共兩黨之間發生的種種重大事變,進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較充分地展示了這一時段國共關系的復雜性,澄清了很多歷史真相。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作者:楊天石

★提名理由:《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一書以美國胡佛研究院最新解密的蔣介石日記為基礎,揭示了蔣氏早年的思想、性格及其發展,和其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剖析了近代中國的許多政治內幕。是作者研究蔣介石20年的集大成之作。

《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

★作者:徐賁

★提名理由:這是作者關于“記憶倫理”的一部文集,同名文章在《南方周末》上發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作者想表達的是:“記憶”是一種特別與倫理有關的責任。對于那些直接毀滅人性的事件,我們有責任去記憶。社會的和解不是“不記”前嫌,而是“不計”前嫌。認真對待過去的嚴重傷害,要依靠“寬恕”,而不能要求“遺忘”,更不能強迫遺忘。

《親歷歷史》

★作者:張賢亮、楊憲益等

★提名理由:本書是《收獲》雜志同名專欄的結集,收有張賢亮、楊憲益、藍英年、王蒙等十七人的回憶,篇篇都值得珍重。然而,其中最為珍貴的,卻是葉兆言、費振鐘、萬方、嚴平這四位的述說。因為“文革”開始時,他們最大的才十三歲,最小的還不到九歲。“那個年代”中的少年兒童及“文革”對少年兒童的影響,以前確實少有提及。他們的回憶說明了從小進行階級斗爭教育的必然結果。

《陳寅恪詩箋釋》

★作者:胡文輝

★提名理由:1983—1985年,余英時在海外發表文章,認為陳寅恪晚年詩文里存在著一套“暗碼”系統(即借助詩的古典與今典,表達詩人的心曲),此論一出,堪稱石破天驚。不過,正如很多學者所指出的,余英時的解說雖有篳路藍縷之功,但他解讀的只是陳寅恪晚年的部分詩作。胡文輝的這部大著,解陳詩一句不遺,旁征之博,考訂之精,發覆之多,令人嘆為觀止。讀后方知陳詩率多“當代史論”,令人大開眼界。

★提名人(按姓氏拼音排名)

陳益南 “文革”史專家

杜小真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馮克力 《老照片》執行主編

馮興元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

郭小凌 首都博物館館長

郭于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郝 建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何 蜀 “文革”史專家

黃昱寧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

雷 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李公明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李 楊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劉 軍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研究員

李振盛 攝影家

羅志田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彬彬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朝光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汪 宇 出版人

吳興文 出版人

徐友漁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楊支柱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

周澤雄 作家朱學勤 上海大學教授

朱正琳 書評人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