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濕地法將實施,告別向濕地“要土地、要發展”
2021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即將于2022年6月1日生效。這部在濕地保護領域“破天荒”的法律,承載著社會各界對彌補濕地“欠賬”的期待。
首先要解決的是長期處于模糊狀態的濕地定義。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5360.26萬公頃比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2346.93萬公頃數字多了一倍多,正是因為濕地定義不同。
推動地方政府認定濕地,首先要壓實地方主體責任。濕地法規定,要將濕地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綜合績效評價內容。保護不力、群眾反映強烈的地區,主要負責人還將面臨省級林草部門的約談。濕地的保護、修復和管理情況,也納入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6月,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
從高空鳥瞰深圳灣,你會發現一點綠色在灰色的高樓大廈的“包抄”下奮力掙扎,向海而生。這是與一線城市主城區緊緊相依、全國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庇佑了22種紅樹植物、189種鳥類。
每逢11月至來年3月,這里保存了大都市里難得的一點喧囂,鳥的喧囂。鸕鶿、黑嘴鷗、黑臉琵鷺……候鳥來了,深圳人也進入到全家老小齊上陣的觀鳥季,靠近紅樹林公園的輔道上,常常被車塞得水泄不通。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對于丹頂鶴、黑頸鶴、大天鵝等許多珍稀水鳥來說,濕地更是它們依賴的棲息地。但森林、海洋等生態系統早有相關法律頒布,唯獨濕地不僅缺乏專門的法律保護,連定義都長期模糊不清,曾被視為無用的泥潭或荒地,開發成農田、魚塘、工廠和住宅。
自1992年成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的締約國后,中國濕地保護經歷了1992-2003年摸清家底和夯實基礎、2004-2015年搶救性保護、2016-2021年全面保護三個階段。2022年不僅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的第30年,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也計劃于2022年11月在湖北武漢舉辦。
2022年1月,國家林草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濕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表示,目前,中國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余處濕地公園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率為52.65%。
2021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即將于2022年6月1日生效。這部在濕地保護領域“破天荒”的法律,承載著社會各界對彌補濕地“欠賬”的期待?!半S著濕地保護法出臺,我國濕地保護將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眳侵久裨诎l布會上說。
全國濕地數據,為何忽高忽低
從東北的扎龍濕地,到貴州的威寧草海;從浩渺的鄱陽湖,到江蘇沿??此啤捌涿膊粨P”的灘涂,濕地遍布中國,千姿百態。
進入冬季,鄱陽湖迎來大批越冬候鳥。2021年12月,在江西南昌高新區鯉魚洲管理處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一只白鶴在濕地飛翔。
從1984年至今,中國共進行過三次全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