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學者王雪樵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王雪樵。
幾十年來,王雪樵先生每次到太原,無論多么忙,總要抽出時間來寒舍一敘。在許多文友中,王雪樵是極令我敬佩的一個,像他那樣嚴謹的學者,如今是越來越少了。最讓我佩服的是,他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員或教授,而是一位新聞工作者,供職于我河東家鄉《運城日報》,曾任總編輯多年。幾十年來一直忙于本職工作,讀書做學問的時間少得可憐,而卻很有學問。所以他的每次到來,都令我特別高興。
王雪樵對我們河東的歷史文化頗有研究,著有《河東方言語詞輯考》《河東藝文叢考》《河東文史拾零》《河東記憶》等書多種,皆甚見功力,頗得學界好評。而他關于語言文化方面的一些觀點和見解,更令我佩服不已。例如對匈奴稱天山為“祁連山”、堿海為“居延?!钡谋嫖?,便令人佩服之至?!稘h書·霍去病傳》注云“匈奴呼天為祁連”,學界歷來以為“祁連”是蒙古語“天”的意思,而沿用至今。王雪樵則提出顏師古注是說匈奴人將漢語的“天”字讀如“祁連”。這是因為阿爾泰語系的匈奴語為多音節語,漢語為單音節語,“天”(西北地區讀qiān)緩讀攤破便成了“祁連”,并以也處于西北方言區的寧武天池被訛為“祁連汭”為證,從而弄明白了“祁連”山名的由來。出于同樣原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M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