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禁戲《烏盆記》 不能動+不能動=新傳統
演員未上場前,音效先播出一段孟小冬唱腔,接著是老電臺廣播似的沙沙雜音,然后是馬三立相聲的錄音,此時舞臺空空如也,仿佛臺上只有馬三立與孟小冬的魂魄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黃家楊
◆相聲是傳統相聲,“不能動”;
◆單田芳的評書是傳統評書,“不能動”;
◆“現掛”是“馬氏相聲”的傳統,“不能動”。
◆馬志明用不能動的“現掛”,“掛”了新內容,古人張別古一見到衙役便嘀咕:“我看你就像個‘山寨版’的衙役!”
◆全本京劇《烏盆記》從內容到表演方式都跟1949年前一致,沒有所謂的革新;而這些傳統的保持,制造了一場“現代”京劇大戲
冬至前夜,天津遭五十年不遇暴雪,雪地里,馬騫給王珮瑜發手機短信:“明兒‘冬至’!”“冬至”兩字,一語雙關。其中一層意思是,“冬皇”——孟小冬,將至。
“原來是怎么演,現在還是怎么演”
2008年12月21日冬至,一百歲的“冬皇”以老唱片錄音的形式現身天津中華劇院。當晚,曲藝界與京劇界紀念相聲泰斗馬三立誕辰95周年及“梨園冬皇”孟小冬百歲冥誕演出《烏盆記》,演員未上場前,音效先播出一段孟小冬唱腔,接著是老電臺廣播似的沙沙雜音,然后是馬三立相聲的錄音。按策劃人馬騫的設想,此時舞臺空空如也,仿佛臺上只有馬三立與孟小冬的魂魄。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演出。兩位主角,一是人稱“小冬皇”的年輕京劇女老生王珮瑜,扮演劉世昌,她也是電影《梅蘭芳》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的“替聲”;另一位是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傳人馬志明,“跨界”扮演丑角張別古。更別致的是,在壓軸大戲《烏盆記》前安排了馬志明、黃族民合說的對口相聲《對春聯》、《猜戲》和單田芳的評書《烏盆記》。
馬騫認為,相聲、評書、京劇同臺演出,從某個角度來說很“新”,但換個角度看一點也不新。馬志明的相聲是傳統相聲,“不能動的”,單田芳的評書是傳統評書,“也不能動”,全本京劇《烏盆記》從內容到表演方式都跟1949年前一致,沒有所謂的革新。
在相聲、評書和京劇表演的間歇,穿插了兩位“撿場”人員,身穿中式長衫便裝,負責在臺上搬桌椅打雜,也是依循舊例。
海報和戲單乍看像舊時代的印刷品,上書“特請諸君早臨雅觀”、“夜準七鐘二刻開演”字樣。
報幕,效仿的是老唱片公司和老廣播電臺的報幕方式:“天津華誼兄弟文化公司有請王珮瑜老板、馬志明老板……”
馬騫把傳統京劇比做博物館里的陳列品,它本身是現成的好東西,但往往缺少好的展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