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幫“江湖”

無須長距離運輸,沒有險惡自然環境,“新馬幫”不再死守“行船走馬三分命”的冒險文化。它更像是一種小眾職業,原來的“馬鍋頭”成為了CEO,馬和人一樣,都是他手下的員工。

“車不能到的地方,上坡上嶺找我?!崩钴妳^的馬隊經常幫私人老板修墳,也承接信號塔、電網建設工程?!邦佒怠备叩鸟R能做些更輕松的活兒——中式婚禮的新郎坐騎。

馬對長時間的勞作也有情緒,會耍脾氣,看見趕馬人來了掉頭就走?!澳阋蚕敫f就這幾天了,很快就休息了?!崩钴妳^曾見過馬流淚,“它就是累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發自:廣東茂名

責任編輯:譚暢

“顏值”高的馬可以在中式婚禮中充當新郎坐騎。 (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圖)

49歲的趙書亮沒想到,自己的小小舉動引來如此多的“誤會”。

2022年1月,西安疫情引發關注之時,陜西商洛用騾馬運送抗疫物資的消息上了熱搜。他是新聞主角,牽著八頭騾馬,給社區防疫人員送八寶粥、礦泉水、泡面和一百多只口罩,花了5560元。

“我是感覺一線的防疫工作人員辛苦,也是獻獻個人愛心?!壁w書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和村里三個村民組成了一支騾馬隊,運輸有十多年了,主要在高山上運通信基站,景區、水利工程的沙石材料,運輸距離在幾百米到幾公里之間。

趙書亮的工作,總能讓人們聯想到“茶馬古道”——山高路遠,人背馬馱,往來于梅里雪山、橫斷山脈之間,仿佛遠遠落后于這個時代。

但其實,現代社會里的馬幫“江湖”已與過去不同:他們不走險途,只是將馬作為短途運輸工具,主要承接高山上運通信基站、水利工程的沙石材料的活計。

古人言,行船走馬三分命。而對于“新馬幫”來說,無須長距離運輸,沒有險惡自然環境,他們也不再死守傳統馬幫的冒險文化及規矩禁忌。于是,“新馬幫”更像是一種小眾職業,原來的“馬鍋頭”(率領馬幫的人)成為了CEO,馬和人一樣,都是他手下的員工。

“車不能到的地方找我”

呼呼的風雪中,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黎貢山上,人和馬踩著深達一米的積雪,一寸一寸地挪動。這是央視紀錄片《最后的馬幫》中的畫面,拍攝時間為1997年。

那時,在云南高深的獨龍江峽谷中生活著中國最后一個沒有通公路的少數民族——獨龍族。一年中,僅有5月至11月不再大雪封山,人和馬越過高黎貢山埡口,往獨龍江峽谷運送糧食、冬季必需的藥物,運送春耕需要的塑料薄膜。

但這些遙遠的故事與現代“新馬幫”無關。隨著公路網絡越來越繁密,翻山越嶺的傳統馬幫消失不見,現在山頭往返的短途“馬幫”,大多只有十余匹騾馬,不成“幫”,只是沿用了稱呼而已。

家住茂名的趕馬人李軍區27歲,2017年開始繼承父親的馬幫生意,活動范圍主要在廣東和廣西各個縣市?,F在,他養著3匹純種馬,6匹騾子,還有兩匹尚不能工作的小馬。

李軍區的騾馬“金貴”,坐車比走路的距離要長得多。他用一輛4.2米長、2.2米寬的卡車,隨時將馬拉到附近縣市,下車馱沙石,再上車回家。騾馬真正要走的路途不過幾公里,且多為泥質山地,馬蹄磨損程度很小,因此這些馬不需要打鐵馬掌。

2022年1月14日這天出工,李軍區往高欄卡車里塞進6匹騾馬。每兩匹馬頭尾相接,在馬肚的中間位置,橫拉一條繩子,防止馬匹因慣性傾倒;再放入兩匹騾馬,拉一次繩子。如果空間利用得當,卡車能容下9匹騾馬。馬鞍和馱貨的鐵筐,則放置在棚頂,用皮繩綁好。

在高速公路上,李軍區開車時速一度達到120公里,卡車后頭卻安靜得很?!八鼈兌剂晳T(坐車)了?!崩钴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