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頭半島:深圳從這里開始
有人說,在南頭半島,蛇口像只蝴蝶,扇扇翅膀,就改變了世界。這次,不說這里四十多年的滄海桑田,從1800年前一塊刻著九九乘法口訣的漢磚說起,從1700年前“得寶而安”的寶安縣說起……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已經無法知曉是誰了,或許是一位制磚的工匠,或許是一位誤入窯場的學童??傊?,在橫豎碼放的磚坯中,他隨手端起一塊,趁著濕軟,抹平表面1/3的網狀紋絡,然后一邊默念,一邊豎刻: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1800多年后,在深圳博物館,我見到了這塊烘燒成青灰色的條磚,長37寬17厚4厘米,局部呈玻璃狀釉層。據講解,這是首次發現的記有漢代乘法口訣的銘文磚,表明中原文化在當時的嶺南得到了推廣。
銘文磚并非刻意為之的隨葬品,而是砌筑墓室的建材。1981年,深圳百廢俱興。9月某天,文化站干部劉均雄途經一片工地,驚訝地發現推土機輪胎下掙扎著無數青磚。出于職業敏感,他立即做了匯報。搶救性發掘就此展開,18座西漢至南朝的古墓葬從沉睡中蘇醒。兩個月后,現場收尾。專家帶走數塊編號M3東漢墓的古磚及其他文物,存進庫房。過了七八年,整理簡報時,不同凡品的銘文磚才被慧眼挑出。
出土銘文磚時,紅花園還是南頭半島北端的一處海濱臺地,能輕松眺望前海(深圳一側的珠江口)翻滾的波濤。南頭半島位于深圳市西部,是劃分前海、后海和伶仃洋的一方狹窄陸域,約70平方公里(人工填海約16平方公里)。如今,這里街道平坦,兩旁的榕樹、樓宇連綿不絕。顯然,三四十年的工夫,人力就重塑了這里,山丘鏟平,灘涂填埋,海岸線不斷地推遠……包括紅花園在內的,那些曾以捕魚、曬鹽、種稻、養蠔為業的村莊,都被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去。
幸運的是,一座古老城池留存了下來。向西,拐過街角,往北,走上一架人行天橋時,我看見了它——南頭古城。
俯瞰南頭中學,后為南頭古城。
海邊的古城
公元前111年冬,西漢攻滅割據嶺南的南越,析出南海、蒼梧等九郡。南??へS饒的海鹽資源,令漢武帝龍顏大悅。翌年,設番禺鹽官于今南頭一帶,將海鹽產銷收歸官營。因地處嶺南東部,又稱“東官”。城池則出現于三國末年,東吳在此構筑的“司鹽都尉壘”。
衣冠南渡后,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嶺南。331年,東晉拆南??|部和南部,“立東官郡”管轄六縣,即今廣東東南部及福建云霄、詔安;寶安作為首縣,囊括珠江口兩岸,即今香港、深圳、東莞、番禺南部、中山、珠海及澳門。至于寶安縣名的由來,說法有三,皆取“得寶而安”之意:其一,南頭城北80里,今東莞黃江有山產銀稱寶山;其二,縣境海域出珍珠之寶;其三,鹽,“國之大寶”。
南朝時,郡治遷離,郡名被梁武帝改為東莞郡,理由是當地咸淡水交匯,生長一種叫“莞”的野草,這也是后來東莞縣得名的淵源。
590年,隋朝撤銷東莞(官)郡,寶安縣改屬廣州。那個時候,因造船術的進步,珠江下游的廣州崛起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南頭半島,也由此成為廣州外港之一。736年,唐朝設立屯門軍鎮,拱衛今深港一帶,保護海上貿易。757年,唐肅宗以叛將安祿山“為國仇,惡聞其姓”,下旨改換帶“安”字的地名。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到涌(今東莞市莞城街道)。此后至宋元,作為海防部署,屯門以“砦”“巡檢司”等名目存續,直到明朝洪武年間,演化為專屬地名屯門。
屯門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與南頭半島隔后海(今深圳灣)相望?!缎绿茣さ乩碇尽贰皬V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中的屯門山,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