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說愛蓮”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5年,江青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大廳愛蓮胸像前。
二○一六年是恩師戴先生愛蓮一百年冥誕,也是這位舞蹈家逝世十周年,二○一四年我就想好,兩年后敬獻上《說愛蓮》紀念恩師。同時,我一九四六年出世,整七十歲時再出本書,也當是給自己“人生七十才開始”的一份厚禮。承蒙隱地先生答應爾雅出版社出繁體版,人民出版社應允出簡體版,在北京“紀念戴愛蓮百年誕辰”時出版,現在寫下這本書還魂——起死回生的“命運”。
一本書由構思、創作、編輯、排版、校對、印刷、裝訂,到成為我們精神上的糧食,其間過程,說像一粒米從農夫培植秧苗、犁田、插秧、灌溉、收割、打谷、曬谷、去糠,而后由農會收購、運輸,經過大盤、中盤、米店到我們家里,是完全一樣的。
這段話是臺灣“爾雅出版社”資深創辦人,也是元老級作家隱地先生在《出版圈圈夢》中所言,他如此巧妙、精準地描述了一本書的誕生,說到我心坎兒上了,于是借用此言。
首先由書的構思談起,想寫亦師亦友戴先生愛蓮的人生傳奇已經很久了,我不想將她寫成“舞神”,雖然她在中國舞蹈事業上有無數的第一:第一任中華全國舞協主席、第一部舞劇《和平鴿》女主角、第一任國家舞蹈團團長、第一任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是當仁不讓的“中國舞蹈之母”。但在我心目中,更為重要的她是一位有赤子之心、極富悲憫和愛心之“人”,心無雜念、純粹的藝術家。她熱愛中國文化,熱愛民族,感情生活上她依心而行,大無畏地去愛,這種愛的情懷貫穿了她的一生。北宋學者周敦頤有篇議論散文《愛蓮說》,很多寫戴愛蓮的文章都取“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她不受環境影響,高風亮節的品格。因此起書名《說愛蓮》,既吻合了大儒周敦頤營造的愛蓮的世界,也給了我一個較寬松的場景。書分為上下兩闕,丄闕:愛蓮的故事;下闕:戴先生愛蓮與我。
愛蓮不易說,她跨越的年代和地域久而廣,涉及的人和事多而寬。為了書不失真切,我前后兩年為《說愛蓮》行走萬里,叨擾了許多人,走訪了戴先生的出生地西印度群島千里達,飛去了她的成長地英倫,中國是她“認祖歸宗、落葉歸根”所在地,當然需要在中國查訪相關的人和事,在美國她也有不少親朋可以了解情況。
北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