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個人計算機的終結

責任編輯:朱力遠

15年后,當你啟動一臺電腦,會發現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實際上,云計算所影響的不僅僅是企業,它對個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一個顛覆性的結果

美國加特納數據搜索公司將云計算技術列入2009年值得關注的10大信息戰略技術

在不太遙遠的將來,主要的計算工作很可能將再次離開個人計算機,轉而由遠端的計算中心來完成

像天上的云彩一樣莫測,“云計算”這個概念常常讓人感到云里霧里,但現在的互聯網界似乎已經確定地看到了它將帶給我們的未來。

不久前,美國加特納數據搜索公司將云計算技術列入2009年值得關注的10大信息戰略技術,亞馬遜公司也開始推進云計算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期為醫學研究帶來強大、靈活和低成本的協作與創新平臺。

云計算究竟是什么?“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代表了以虛擬化技術為核心、以低成本為目標的動態可擴展網絡應用基礎設施,是近年來最有代表性的網絡計算技術。”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網格與服務計算中心廖華明副研究員介紹說。對于互聯網來說,云計算就好像公路這樣的基礎建設。最樸素的云計算概念是最初的主機托管,一家公司將電力、帶寬以及一臺主機都托付給IDC(互聯網數據中心)。而近些年,人們發現他們的應用程序所需要的遠不僅僅是這些最簡單的物理支持,人們要自己去把系統裝好,要自己建立數據庫。

“這樣事情在五年前是一點難度都沒有的,任何一個技術人員都能做。”阿里軟件研究院云計算架構師葉軍博士說,“但是五年過去了,互聯網發展太快了,現在一切都變了。”

現在一個應用程序不可能靠一臺主機來完成一個功能了,而是要靠大量的計算機共同計算。技術人員要解決分布式計算、分布式存儲等問題。一臺臺微型計算機就像天上難以計數的云滴,共同組成了“云”。

實際上,云計算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企業,它對個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一個顛覆性的結果:個人計算機的終結。

“瘦客戶端”

在計算機剛剛誕生的時候,用戶的腦海中并沒有“軟件”這個概念,因為計算機與軟件是融為一體的。后來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提高使計算機能夠干越來越多的事情,軟件也開始分化出來,此時軟件成為一種產品。而現在,“軟件即服務”(SaaS)的概念猶如一首互聯網界的流行歌曲正被業界追捧,它把軟件從第二產業拉入了第三產業。

Google的在線 Word和Excel是SaaS的兩個經典作品。人們不需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相應軟件,而是只要能連上互聯網,就能方便地使用這些辦公軟件。用戶也不再需要自己更新軟件,一切都由遠方的技術人員代勞,有時變化就發生在一夜之間。

云計算是這些軟件的基礎,而SaaS是云計算平臺上面的一種應用。“早就存在的搜索引擎其實也是云計算,只是以前人們意識不到,直到2007年底2008年初,大家突然意識到了:‘哦,云計算是大勢所趨!’”土豆網技術部流程和質量經理丁肇華說。

業內人士認為,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軟件成為互聯網上的服務,用戶需要在個人計算機上安裝的軟件則越來越少。這樣一來,個人計算機就好像是減負了,不再在奔跑的同時攜帶大量的行李。這就是業內所稱的“瘦客戶端”。

與瘦客戶端相對的是“胖客戶端”。“Windows的軟件我們都叫做胖客戶端軟件。你必須裝一個很龐大的客戶端軟件,每次安裝都需要很長時間。”葉軍說。

業界的普遍預測是,今后操作系統會變得越來越弱,而瀏覽器會變得越來越強。瀏覽器將成為很多程序的啟動入口,相當于下一代的“開始菜單”。

最新的市場調研顯示,Windows操作系統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在2008年11月份跌破90%,這是Windows份額15年來首次跌破90%大關。

云計算和SaaS所帶來的近期影響可能是,操作系統與瀏覽器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在我們周圍,Windows已經不是必需的了,我們唯一必需的軟件是瀏覽器。”一名業內人士說。

15年后,當你啟動電腦,它可能會更像是一部電視機。首先你不必像現在這樣等待一分的時間,讓它管理內存和啟動一大批程序。相反,它的界面會立即顯示出來,并且這個界面就是一個瀏覽器。當然也有可能是操作系統,但這將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操作系統,負責解析你的瀏覽器,幫你解決一些硬件問題,比如連上網絡、接上硬盤、打開無線功能、點亮鍵盤燈,做完這些事情后,其他的事情就交給瀏覽器了。瀏覽器可能會內置一個開始菜單,而這個開始菜單上加了一大堆程序,比如Gmail、Google的Office和GoogleMap。“這只是一種假想,而實際情況很有可能超過這個假想。”葉軍說,“不光是計算機,電信、通訊都在發展,那么將來可能產生一個很神奇的效果。”

重返1960年代

這個“神奇的效果”也許就是計算機重返1960年代。

在1975年微軟成立之前,計算是通過大型機來完成的。人們在終端機上輸入指令,交由大型機計算,然后打印出報表。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臺個人計算機,從此人們可以在自己的微型計算機上獨立做計算了。

這就好像每個人家里都裝了一臺發電機。到了今天,“業界對‘云計算’的總體認識是一致的: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未來會像‘電’一樣公用化。”阿里軟件研發中心總監葉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將來,主要的計算工作將再次離開個人計算機,轉而由遠端的計算中心來完成。個人計算機就好像1975年之前的終端機,用戶只需輸入請求,然后等待遠端返回結果就行了。

現在,在亞馬遜網站上買書就是這樣的效果,所有的計算都是在遠端完成的,用戶不需要下載安裝任何軟件,只需要一個用來發號施令的瀏覽器就足夠了。

亞馬遜是云計算的鼻祖,它在2008年有1億美元的收入來自于云計算。云計算運用的是網格計算的技術思想,然后將其商業化,比如計費和按需租用。目前在云計算方面做工作最多的莫過于Google。

記者所接觸的業內人士都認為,Google在2008年推出的Chrome瀏覽器就是為SaaS做的準備。“我們認為Chrome是Google用來占領瀏覽器的一個工具。它必須要做這個事情。”一名來自Google公司外的資深架構師說。

“SaaS對瀏覽器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微軟的IE不支持,可能Firefox也不支持。所以Google就自己搞一個瀏覽器,加入一些自己的控件、標準。那么這個瀏覽器會變得越來越帶有特殊化的一些功能,可以解析網頁中的一些特殊標簽,從而為Google自己的應用程序所使用,讓它自己的應用程序在這個瀏覽器中表現得更好。”這名架構師說。

一種預測認為,Google很可能即將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統。盡管迄今絕大多數人尚未見過這個傳說中的操作系統“gOS”的廬山真面目,但有一種推測認為,它應該是一個基于瀏覽器的操作系統。

“歷史又回去了,但在細節上是有區別的。”葉軍說。云計算不再是利用大型機來運算,而是利用機房中大量的微型計算機來做計算。以前IBM在做計算時,是所有的終端機都連到一臺或幾臺大型機上,而且不能距離很遠,因為遠的話會算得很慢。而將來的情況是,大量的微型計算機同在一個機房,個人能夠通過互聯網從很遠的地方來訪問。

你將不知道為你完成工作的計算機的物理位置,你所知道的只是它在“云”中。

隱私與安全

云計算這個名詞之所以使用了“云”字,是因為最早的時候技術人員在做互聯網的拓撲結構時,都是用一個云的圖標來代表互聯網。所以“云”就是互聯網。

同時,對于這個“云”字的來歷,也有一些更為浪漫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它可能是借用了量子物理中的“電子云”,強調說明計算的彌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特征。還有人解釋說,網絡就像云一樣邊界模糊,它在哪里結束,又從哪里開始?很難說清楚。

對于云的未來,盡管業界的看法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各家公司也有不同的表達和解讀。“各個公司在不同層次上的優勢是不同的,因此各自的觀點其實是‘強調’其優勢。”葉偉認為。

比如與Google的顛覆性說法不同,微軟提出了有點古怪的“云+端”的預測:“有些計算資源應該放在云上,有些計算資源應該放在用戶終端,有些計算資源應該放在合作伙伴那里。”

“微軟本身有一個操作系統在客戶端,它有這樣一個天然的優勢,它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優勢。”一名業內人士說,“所以自然而然它就變成比較中庸了。”

未來大量的數據和計算都交給了遠方飄渺的云去做,安全性問題成為人們擔心的一個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在于,你的公司可能知道我的公司的所有秘密,我的數據都在你那里,這對我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有一天你的公司被盜了,或者你的公司出現什么問題了,我的公司就運轉不下去了。”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信息智能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譚建龍副研究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要解決這個云計算發展中的障礙,“重點是數據如何按照用戶的需求去進行隔離,以及數據會不會因為災難損失,會不會因為病毒被破壞。”葉軍說。

盡管人肉搜索并不是云計算在安全性方面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但當個人不再把私人資料儲存在個人計算機上時,可能出現的人肉搜索事件增多也令人擔憂。而部分技術人員認為人肉搜索恰恰不是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數據一旦放到一個中心,勢必有個人能夠看到所有數據。”

但也許這些都不能阻止云計算的步伐。人們最初用天線收看電視節目,后來普及了有線電視,現在新形式的無線電視又開始遍地開花。計算機或許也在經歷相似的歷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