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原逝世,曾獲金像獎專業精神獎與終身成就獎
“人生”這兩個字,就是“歡聲”同“淚影”四個字砌的。
據媒體報道,一代名導楚原于21日在香港離世,享年87歲。有網友感慨:“遺憾的是,(楚原)導演還是沒能等到即將到來的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痹掚m如此,但楚原此前已獲得金像獎專業精神獎與終身成就獎,成為香港影史上目前唯一同時獲得這兩項殊榮的電影人。
面對著滿場掌聲,楚原曾在金像獎舞臺上調侃:“將一個終身成就獎,獎給一個終生沒有成就的楚原,你們就是硬生生逼我講出——受之有愧!”楚原可能說的是真心話,但香港影壇仍然不吝于給他最崇高的敬意,楚原“受之有余”。
從名伶之子到“野路子導演”
1934年,楚原生在廣州婦孺醫院,取名張寶堅,是彼時的粵劇大佬倌張活游的長子。在楚原方才5歲左右,張活游就是粵劇界“伶影雙棲”現象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與吳楚帆、張瑛、李清等人并稱“粵語片四大小生”。這給楚原年少便觸及電影工業提供了家庭條件,他說:“我對電影的興趣,當然有一部分是受了爸爸職業的影響,那時每當暑假、寒假,我都會入片場流連?!?/span>
雖然是半個“影二代”,但楚原也非“科班人”,他大學念的是中山大學,但因為中大沒有攝影相關的專業,所以楚原在化學系讀了三年。楚原是那個時代的“野路子導演”,他對電影的認識一半源自父親張活游,另一半則來自大學期間讀過的前蘇聯電影理論書籍。
但楚原注定要在電影史上發光發熱。大二時,楚原在返港期間偶然與導演吳回相遇,并給他擔任助理,楚原的“導演夢”由此起步。一般而言,從片場助理到獨片導演需要豐富的經驗積累,對非科班導演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在容錯率較低的膠片時代,導演的位置并不易坐。
但楚原就是個例外。1956年,張寶堅自擬藝名“楚原”和筆名“秦雨”,從編劇開始涉足電影圈,三年后他就獨立執導出首部影片《湖畔草》。彼時楚原才23歲,從“愣頭青”到“影壇新星”速度之快在華語影史上都屈指可數,如他自稱:“全中國只有我和岳楓是23歲當導演的?!?/span>
處女作《湖畔草》雖然反響平平,但女主角南紅卻成為了楚原相伴終生的妻子。南紅是早期粵語片女星,她的出現促使楚原在香港電影道路上行之愈遠。1960年,楚原與張活游組成“父子檔”拍攝了現實主義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部文藝片讓楚原一舉成名。
盡管日后大眾對楚原的執導印象多在武俠片上的建樹,但從《可憐天下父母心》開始的文藝與動作相結合的系列都市風情片才是他早期導演生涯的主軸。在其背后的光藝公司主打粵語市場的策略下,楚原與南紅成立了“玫瑰電影公司”,在60年代末粵語片衰落前陸續導演了70余部作品,是名副其實的“高產派”。
其中最令一代觀眾難忘的莫過于由南紅與“四哥”謝賢搭檔的奇情動作片《黑玫瑰》(1965),這一被視為融合了中國傳統武俠與現代都市偵探兩種迥異風格的系列動作片被視為60年代粵語片的代表,也是楚原往武俠片轉向的基礎。更為80/90后年輕觀眾所熟知的《92黑玫瑰對黑玫瑰》(1992)就是劉鎮偉對楚原及其所代表的粵語片成績的致敬和懷念。
70年代初,受粵語片市場份額的整體性萎縮影響,楚原轉而與此前面向國語市場的國泰公司合作,執導了他的首部國語武俠片《龍沐香》,影片獨特的現實與浪漫相結合的風格讓楚原在香港以外的華語受眾地區披露頭角。影片這頭上映,邵氏那頭就挖了國泰墻角,將出演納入邵氏的矩陣中。
對于楚原而言,在正值中年、履歷與精力兼備的時候加入影業大頭邵氏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不可否認的是,邵氏的確為楚原向武俠片的轉向提供了舞臺,進而為8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到來蓄力。
“根本不會拍電影”的武俠片“祖師爺”
楚原加盟邵氏后的第一部電影《火并》(1971)也是武俠片,這部形式內容奇詭又不失浪漫的片子有著《黑玫瑰》與《龍沐香》的共同特點,這意味著一種“楚原式”武俠風格的形塑,這種特點在翌年面世的奇情武俠片《愛奴》得到了進一步的固定,此片也被公認為楚原最為出彩的代表作之一。
可以說,從踏入邵氏的大門時起,楚原就與曾經拍出《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年輕導演判若兩人。當然,即便在邵氏,楚原也還是執導過如創下了“香港自開埠以來票房最高電影”的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1973)、文藝片《舞衣》(1974)等現實題材影片,但論及名垂青史,還是得到楚原與古龍的結合。
每個導演的成名之路都難免有一段低谷期,楚原也不例外。在轉攝古龍的武俠小說前,楚原在邵氏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镀呤曳靠汀返某晒λ坪跬钢Я顺谙喈斠欢螘r間內的“運數”,他曾直言“《七十二家房客》成功的不是我,而是原來的舞臺劇劇本。我不過是當時靈感到把它和香港當年的情況結合而已”,這或許有幾分道理,此后他給邵氏執導的數部片子均不叫座。
在邵氏人才濟濟且出品以“利字當頭”的70年代,老板們并不會因為楚原一時的成功就會對他遭遇的挫敗多幾分寬容。楚原早就想從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入手,但邵逸夫礙于市場考慮頻頻駁回,這讓楚原進入了導演生涯中的低谷期。
他曾回憶:“一次我應該是送了《多情劍客無情劍》的劇本給老板,他說我的劇本好、分場好,但這些戲不賣錢,總之還是那幾句,我聽到就沒了心機?!本瓦B之后讓楚原的奇情武俠片獲得巨大成功的《流星蝴蝶劍》(1976)也是經由倪匡的擔保才得到了邵逸夫的首肯。
楚原最為落寞時候,還曾被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人稱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六嬸”方逸華指著鼻子罵:“楚原,你根本不懂電影藝術,你根本不適合拍電影!”這個故事發生在《天龍八部》開拍前,本已做好準備的楚原劇組卻在落地前天被高層方逸華撕下通告,于是也就有了“六嬸怒斥楚原”的一幕,楚原承認“那時候都說我是邵氏公司最難堪的導演?!?/span>
但不管方逸華的批評是出自真實想法亦或只是一時口快,幸好這并未埋沒了楚原這個真正“發光的金子”。相比之下,邵逸夫雖然也對楚原頗有微詞,但在他掌權下的邵氏依然還是給了楚原不少的機會。
邵逸夫押對了寶。1976年,《流星蝴蝶劍》在臺灣破了票房紀錄,楚原一反疲態在邵氏內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楚原武俠時代”。此后《天涯明月刀》(1976)、《三少爺的劍》(1977)、《多情劍客無情劍》(1977)、《陸小鳳傳奇之繡花大盜》(1978)等多從古龍文學改編而來的奇情武俠片都可圈可點,為楚原贏得了影壇地位,也讓邵氏成為70年代港產武俠片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楚原等導演的武俠片捧紅了爾冬升、姜大衛、狄龍等人,為80年后的香港影視圈培養了一批生力軍。
在80年代之前,楚原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執導超20部武俠片。從最初的黑白粵語片到后期的彩色武俠片,無論電影技術和觀眾審美如何變化,楚原都能獨樹一幟。在邵氏,楚原與張徹、胡金銓和李翰祥并稱為“四大帥”。幾位導演的風格各有不同,張徹武俠風格粗狂暴力、胡金銓武俠古典文藝,而楚原則以奇幻浪漫著稱,他們都對日后以徐克等為代表的武俠片導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當之無愧的港產武俠片“祖師爺”。
從“一代宗師”到“熒幕綠葉”
到70年代末,楚原已在香港乃至華語影壇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是港產武俠片的“一代宗師”。但正是在80年代香港電影逐漸進入到“黃金時期”的時候,楚原有感于時代的更迭及導演生涯的走向選擇了急流勇退,開始大幅度減產。
楚原坦誠在他一手打造的奇情武俠片成功的背后是他作為導演的創造力下滑,他甚至說過后期的一些作品“都是看在錢的份上”“爛片而已”。但不管怎么說,楚原自60年代開始的電影努力都為香港電影工業的迸發式發展積累了不容置喙的經驗。
1985年,古龍因病逝世、邵氏公司落幕,楚原也為自己的隱退做出了決定。1990年,在參與拍攝了周星馳主演的《小偷阿星》等影片后,楚原結束了30年導演生涯,成為香港導演長卷中的一個歷史剪影。
但息“導演”不是“息影”,影視圈普遍是“演而優則導”,楚原則反其道而行之。80年代中后期,本著支持新人及本土電影的心態,楚原放下了自己“大導演”的身份轉而成為“熒幕綠葉”。實際上,這也是不少80后觀眾對楚原的真正認知:一名配角。
不難發現,從成龍《警察故事》(1985)中的反派,到TVB經典劇集張衛健版《西游記》(1996)中的“如來佛祖”、《陀槍師姐》(1998)中的“程峰爸爸”、《金裝四大才子》(2000)中的“六藝會館館主沈周”、《男親女愛》(2000)中的“報社主編”等角色的深入人心都離不開楚原的生動演出。
2001年,楚原在參演完楊千嬅主演的電影《玉女添丁》后正式“息影”。導演30年,從演亦近20年,作為導演,楚原既為早期粵語片的輝煌提供了支點,后來又為香港電影塑造了武俠片獨特的美學風格;作為演員,楚原也同樣用專業的演繹態度為觀眾帶來了難忘的角色回憶。
既見證著香港電影的發展又能在“導”和“演”兩方面做到盡善盡美的影人,楚原或者不是唯一,但確實也是屈指可數。早在1998年,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已經將“專業精神獎”頒給了楚原,20年后的第37屆金像獎又以“終身成就獎”的殊榮對楚原的一生進行了表彰,楚原其實當之無愧。
楚原在獲得“終身成就獎”感慨地說:“人生”這兩個字,就是“歡聲”同“淚影”四個字砌的,沒什么奇怪的,任何人,無論你昨天多風光,無論你昨天多失意,明天起身的時候,你一定要做個人,生活下去,明天總比昨天好,這就是人生。不說不知道,原來人生和打麻將一樣,是有東南西北風的,你打到北風的時候,又是另一種人生。如果你像我一樣,老得好像我這樣,終身成就獎這個老人牌都拿到了,應該’管他天下千萬事,閑來輕笑兩三聲’,到老的時候,無論發生什么事,管他喜怒哀樂,全部都當他是菩提明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最后我送給大家我喜歡的幾句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那你就可以驕傲地說,你不負此生?!?/span>
如今斯人已去,于個人于影史,楚原導演都確實讓大眾看到了一個“不負此生”的電影人。導演,一路走好!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