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聲淚影砌人生——香港電影宗師楚原逝世

某種程度上,楚原作為上世紀50年代起便拍電影的導演,參與、見證了香港電影近七十年發展歷程。他亦將香港電影人精神延續至今:在歷史變遷中把握時代脈搏,順勢而為,堅韌地游刃,再屢屢突圍。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楊靜茹

▲年輕時的楚原在片場

2018年4月15日,年過八旬的香港導演楚原拄著拐,帶著妻子、演員南紅和孫女,走上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領獎臺。他雖久未露面,但聲望猶存。甫一出場,現場掌聲響起,經久不息。楚原與導演胡金銓、李翰祥、張徹齊名,是20世紀50-70年代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

▲2018年,楚原帶著妻子南紅和孫女走上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領獎臺

楚原發須皆白,舉手投足盡顯豪邁,儼然一位逍遙老者。白發是他的特征,早在70年代,他不過四十卻鬢已星星,蜷成一堆,旁逸斜出。他曾以此自比同樣兩鬢斑白的詹姆斯·邦德。

在邵氏電影公司的大導演中,楚原人緣最好。他沒有派頭,喜歡胡說八道,永遠衣冠不整。冬天是那件藍色的絲棉襖和灰絨褲,夏天則踏一雙廉價涼鞋,上身一件穿了快十年的花恤衫,下身一條洗得發白的牛仔褲——時常卷起,用膠紙粘著,露出毛茸茸的細腿,悠然自得地邁著八字步在邵氏片場游走。當時的記者形容他像濟公和尚,只差手上一把大葵扇。

對香港電影人來說,“楚原”這個名字幾乎等同于香港電影史。楚原一生作品過百部,經歷了電影加工方式、制作風格、觀眾口味等幾重變遷,與香港歷代影視代表人物皆有淵源。

▲《七十二家房客》片場

上世紀50年代,他依靠父親的人脈入行,趕上香港粵語片興起,憑借處女作《湖畔草》打響名堂。60年代,詹姆斯·邦德全球大熱,他拍攝同類型影片《黑玫瑰》,大獲成功。70年代,張徹、胡金銓的武俠片大放異彩,他先拍《愛奴》、再改古龍,走出二人之外的奇情武俠之路;同時還拍了《七十二家房客》,打破票房紀錄,讓粵語片重回電影市場。80年代,成龍等新時代動作明星開始主宰市場之后,他嘗試融入玄幻元素制造新的視覺風格。90年代,都市喜劇開始流行,楚原翻拍舊作《大丈夫日記》,成績亮眼。隨著年紀漸長,昔日與他合作過的后輩開始成為香港影視行業的中流砥柱,他急流勇退,深藏功與名,在TVB跑龍套過戲癮?;浾Z片時期的現實片和國語片時期的武俠片是他風格大成之作,前者使他揚名立萬,后者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觀眾群。

▲《大丈夫日記》 (1988)

他曾幾經起落,幾度無戲可拍,但總能適應潮流,東山再起?!敖裉炷惆l覺我好像喜劇、悲劇、寫實主義、武俠片等什么類型的電影都可以拍,但其實我大部分作品的成功都是‘時勢造英雄’?!背f。

▲《三少爺的劍》片場

順勢而為

在香港電影行業中,楚原很受尊重。作為一名導演,他擁有極強的拍攝能力和技巧。他拍戲沒有正式劇本,只有分場紙片。無論誰編劇,他總會先寫一遍才到現場。重寫時,他已經想好了所有細節,拍攝時按印象拍即可。

蔡瀾在邵氏擔任監制20年,在他印象中,楚原是邵氏導演中鏡頭用得最好的一個。他通常幾個戲一起拍,一個片場搭景,另一個片場開拍,第三個片場演員換戲服……演員羅蘭在50-70年代與楚原合作多次,曾目睹楚原同時開拍至少三個戲的場景,震撼至今。

楚原由編劇入行,文字功底極強,拍電影時最看重人性中的無奈。

他曾有兩張圖書館的借書證,日間在圖書館看完一本,再借一本回宿舍看。他看過很多世界名著,從中學會怎樣刻畫人性,表現人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