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孫江:人文社科大發展,基本概念的梳理不可或缺
百年后回看學衡派的主張和實踐,需要繼承的就是開始提到的那四句箴言,我將其中的昌明國粹和融化新知,凝縮為一個現代人的表述:全球本土化。既要有全球視野,也要有本土實踐。梅光迪說得好:“特以真理有獨存之價值,不以眾人之好惡為是非?!?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1922年1月,《學衡》雜志創刊,編輯部成員有梅光迪、胡先骕、劉伯明、吳宓、柳詒徵等人,撰稿人有南社、國粹派、常州詞派、桐城派、同光體派的大多數成員,這些保守派人士被稱作學衡派。圖為柳詒徵全家合影(1936年)。
1922年1月,《學衡》雜志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刊。以“哈佛幫”為主干的學衡派,繼《新青年》之后闡釋和傳播新文化。彼時,《新青年》站在時代舞臺中央,它所標舉的“德先生”“賽先生”、文學改良對中國知識青年產生了巨大影響。
吳宓等學衡派同人另有側重。他們把社會革命放在一邊,潛入書齋,解讀百年未有之變,被后世評價為保守主義。學衡派師法西方,以人文主義為主,尤其是白璧德所標榜的新人文主義。而當時世界的潮流是現代主義和民族主義,學衡派顯得不合潮流。
吳宓留學美國時,就為中國局勢和民族危亡憂心。他回國后主持《學衡》長達十年,募集費用,協調編輯。絕少有人支持吳宓,反學衡派者貶斥他,學衡派內部又很疏離。但吳宓不肯放棄,幾乎以一人之力支撐,自言“予半生精力,瘁于《學衡》”?!秾W衡》存世十年間,共發行79期,與《新青年》《語絲》等新派刊物相比,堪稱“長壽”,不過每期平均銷量只有數百份。
1922年,魯迅以“風聲”為筆名發文批評《學衡》:“夫所謂《學衡》者,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于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衡’了一頓,僅僅‘衡’出了自己的銖兩來,于新文化無傷,于國粹也差得遠?!?/p>
事實上,魯迅主張奮力向前,學衡派則要“論究學術,闡求真理”,他們關心西方整體,囊括了杜威、柏拉圖、荷馬、馬修·阿諾德等人物,希望通過考據、翻譯、學術,達成“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目標。
學衡派興盛時,正值現代學科在中國全面展開。學衡派很多人都兼有民族抱負和學術精神。吳宓曾憂心“如何用中國文字,表達西洋之思想,如何以我所有這舊工具,運用新得于彼之材料”,這是學衡派做翻譯、研究的一個焦慮。為了化解這個焦慮,學衡派不僅不反對“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還兼顧“穆姑娘”(道德),在歷史學、哲學、古典文學、植物學、比較文學、中國文化學、訓詁學等多門現代學科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學衡的遺產留了下來。2014年,南京大學學衡跨學科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更名為學衡研究院。學衡研究院繼承學衡派“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理念,展開概念史、集體記憶、社會史等跨語言、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研究。2022年4月將召開學衡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學衡研究院院長孫江教授涉足社會史、概念史、思想史、記憶研究、區域研究等多個領域。概念史是孫江現在學術研究的重心。中國概念史研究的歷史不足二十年,他是首倡者之一。
“概念本身就是歷史,一個個概念里有思想,有政治,有博弈?!?022年1月,孫江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說。
《新青年》《學衡》都是新文化
南方周末:“五四”時談論新文化運動,時人主要采取的是進步派立場,而學衡派屬于保守主義。如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學衡派的選擇和立場?
孫江:“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是《新青年》的擁躉,還是《學衡》的粉絲,都是中國人。以此為前提回看近代歷史,《新青年》和《學衡》是有共同點的,即都憂國憂民、愛國愛民;都贊成超越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