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非收養:獻愛心又有物質報酬, 讓兒童有正常生活

寄養家庭申請人一般必須證明有穩定的工作和適宜的居住環境,有育兒的經驗,品行端正,沒有犯罪前科等等。如果自己已經有孩子,常常更有說服力。

(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寄養制度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逐漸發展完善,現在已經是大部分英美法系國家最普遍的不能和原生家庭一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的安置方法。 (人民視覺/圖)

寄養系統是一種介乎于孤兒院和正式收養之間的照顧方式,是英國未成年人保護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英國最早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起源于1601年的伊麗莎白濟貧法之中。這部法律最早把各種分散的民間和宗教組織的慈善機構和國家義務聯合起來,系統確定了政府在解決貧困問題中的各種責任,是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

在這部法的背景下,直到19世紀,英國的孤兒們一般在公立孤兒院生活,并在被稱作濟貧院(workhouse)的機構統一被教育,在濟貧工廠工作,掙扎長大,勉強謀生。實際情況中,這些孤兒院和濟貧院條件極差,教育水平低下,里面長大的孩子們幾乎沒有翻身融入正常社會的機會,更是各種針對兒童犯罪的溫床。不少未成年人寧可流落街頭,也要從這些機構中逃出來。這些從狄更斯的小說中即可窺見一斑。

1853年,牧師John Armi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XM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