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讀何懷宏《選舉社會》丨科舉是“古代高考”嗎?
從地理分布上來看,中國的科舉人物大概有40%左右來自農村,而直到20世紀,美國和俄國的農業農村人口,還只能誕生不到10%的科技和文化人物。
責任編輯:劉小磊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人才選拔機制。直到今天,人們在流行文化中依然使用大量來自科舉制度的詞語來表達高考或公務員考試中的對應概念,比如將地區高考第一名稱為“狀元”,將考中重點大學稱為“金榜題名”等。但是,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真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嗎?
近日,我閱讀了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的專著《選舉社會:秦漢至晚清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本書詳細記述并討論了從西漢察舉制開始,到清末科舉制度結束的全部歷史。當然,書名里的選舉,并非現代社會中社會成員通過投票方式選擇領導人或管理者的制度,而是指中國古代官員任命選拔制度中前期的“薦選-察舉”制和后期的“考選-科舉”制的通稱。
作為經濟學者,我不僅從書中收錄的文字記錄中收益匪淺,更從作者細心整理的數據中獲得很多啟發。比如,在察舉制度下,秀才,或者說茂才,其實是非常稀缺也非常值錢的一項功名,在西漢和東漢時代,郡國二十萬人口(大體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的行政單位)每年可以舉一名孝廉,這樣全國一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