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四十余年,日本 “寬松教育”反而加劇社會階層固化?
日本開啟了教育改革之路,“寬松教育”成為主導日本基礎教育的戰略方針。1980年第一次教育改革后,中小學的課本開始迅速變薄。
“寬松教育的兩大支柱,教育的多樣性和自我責任,已經拉大了階層的差距?!?/blockquote>責任編輯:于冬
按照1955年實施的《關于義務教育諸學校國庫負擔設施費法》,小學生的上學距離上限是四公里,初中生不許超過六公里,孩子上下學不用家長來回接送。
北京冬奧會上,大谷翔平、羽生結弦和高木美帆等三名日本選手嶄露頭角。
更巧合的是,他們都出生在1994年。此外,1994年出生的日本體育明星還有在世界游泳錦標賽奪得4枚金牌的瀨戶大野,以及里約奧運會金牌得主萩野公介。
這一代人被稱為“寬松世代”,又一次觸發日本社會對“寬松教育”的爭議。
從“填鴨式教育”到“寬松教育”
所謂“寬松世代”是指1987年到2004年出生的日本年輕人,日本時尚雜志《FLASH》的文章認為,高木美帆等“94年組”的成功與“寬松世代”的教育密切相關,每一名學生都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94年組”幾乎都在寬松的教育中成長。從2002年開始,學校還實施每個星期休息兩天的“雙休”制度,讓高木美帆等體育愛好者得以利用休息時間從事所喜歡的運動。
“生活條件已經大幅改善,我們為什么還要自己的孩子學得那么苦?”四十多年前,面對著來自家長群體的呼聲,日本政府開啟了一場“寬松教育”改革。
學校首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幅削減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導入絕對評價,不搞排名、不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在“寬松教育”改革之前,日本教育一直備受“填鴨式教育”的詬病。二戰失敗后,日本的經濟和社會百廢待興,日本政府決定走文化興邦、科技興國之路,舉國發展教育,并推出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日本是典型的“學歷型社會”,終身雇用、年功序列制以及企業內部工會組織,被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等認為是支持日本戰后快速崛起的三大重要原因,而這都離不開教育改革和高額的教育投入。
高額的教育投入,帶來了高額的經濟回報。1955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并連續二十多年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1968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躍升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