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碗社”,被遺忘了30年
這是一個古怪的村落。在距離一個地級城市僅25公里的地方,這個村子有幾百口人在30來年一直過著從計劃生育到農業稅費都沒人管的“自由生活”,他們的生存狀況無疑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有人認為它是“體制轉變過程中產下的怪胎”,但其長達30年的存在顯然不能僅僅歸因于此。記者從浙江衢縣發回了關于“土碗社”的報告。
土地
“說我們是農民吧,沒有地;說不是農民吧,祖祖輩輩又在農村住著,算咋回事?”
2001年1月2日中午,為山上的柑桔樹松了一遍土后,70歲的巫三六捶著老腰蹲在村口,就著午后的好陽光,點起一支自卷的紙煙。一條叫做“門口溪”的小河從他腳邊淙淙流過,碗東村1400余人就生活在沿河一平方公里的范圍,村子周圍是連綿的山嶺。
碗東村巫姓人最多,屬巫三六輩分最高,但他并沒有享受到多少尊敬,因為他是“土碗社”的,沒田可種,要老著臉向別人借地開荒,才種上些柑桔。為這他經常罵娘。
碗東村里從1962年開始就分為兩個社:“農業社”和“土碗社”。
“農業社”擁有碗東村所有的500多畝平田和500多畝山田,每年要出250萬公斤柑桔;而巫三六所在的“土碗社”沒有平田,部分村民在山上借地開荒,總共開出了200來畝坡田。
“做夢都想要平田,”巫三六埋怨說,“平田里種柑桔,地力肥,澆水方便,不需要怎么照看;可山上的柑桔林澆水難不說,太陽稍一偏西,就照不著了,種點東西累死人?!薄 ?/p>
“土碗社”是在39年前失去農田的。1962年3月,當時的衢縣領導考慮到農村用的土碗奇缺,在工作檢查時現場拍板,在碗東村分出一個專門做碗的“土碗社”集體,歸口衢縣手工業局(衢縣二輕局前身),由縣里撥給他們糧食,而他們不用種田了,把土地交出去。
當年的分地是很輕率的。村民也很聽話,只憑當時縣里領導一句話,原屬“土碗社”的150來畝平田就送給了“農業社”和相鄰大隊。幾千畝山地送給斗目垅、直塢大隊時,他們還不想要,“土碗社”給貼了谷種才勉強收下。
可是送地容易要地難,等到后來土碗斷了銷路,“土碗社”的村民要重新拿起鋤頭時,才發現此時已經無地可種,80年代初其他村子早就把田地承包到戶了。
“田地是命根子,”巫三六說,“說我們是農民吧,沒有地;說不是農民吧,祖祖輩輩又在農村住著,算咋回事?”
卸任的“土碗社”老主任方渭良有著更深遠的考慮,他說,有山地的鄉親看我71歲了沒生計,可憐我才給借點山地,這是人情;可這人情能傳給“土碗社”的子孫嗎?他們又到那里找地種呢?
生育
“多數年輕人連結婚證都不用打,住在一起算夫妻?!薄?/p>
“土碗社”村民巫石梁今年40歲,有3個男孩和1個女孩,今年分別是17歲、15歲、13歲和11歲,他老婆幾乎隔年就是一胎。但對此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巫石梁說他家之所以不要第5胎,不是怕上頭有誰來管,是“害怕家境不好養不活”?!?/p>
在“土碗社”,不用計劃生育是這里獨享的“特權”。正像村民說的,孩子要生幾個就幾個,連準生證都不用領。一家有3到4個孩子很平常,村民說從沒有誰為此遭到罰款:村民蔡振良也有4個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