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真是一種?。呵嗌倌旮甙l,治療遇“絆腳石”
一項焦慮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焦慮障礙占4.7%,僅次于流行率最高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目前社恐患者治療手段主要是藥物和心理治療。
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外出戴著口罩,社恐患者感覺“更有安全感”,“一部分社恐患者更勇于來醫院就診了”。短期來說,獨處時間增加,減少了患者社交壓力,但當患者長期獨處,得不到外部刺激或者訓練,可能還會加重癥狀。
精神科醫生劉振東執意使用“受訪者”而非“患者”“病人”這樣的稱呼。他不想給這些孩子造成額外的壓力,同時他也意識到壓抑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是治療路上的“絆腳石”。
責任編輯:曹海東
美國全國性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社恐癥終生患病率為13.3%, 是繼重性抑郁障礙和酒精依賴之后的第三常見精神障礙。
“我去搶劫,就是為了進來坐牢、治病?!?/p>
這不是電影中的情節。這個坐在審訊桌對面的小伙名叫王新,剛滿19歲,他聲稱自己有嚴重“社交恐懼癥”(以下簡稱社恐),腦子很亂無法專心學習和工作,“所以我想到牢里去,這樣就可以暫時逃避外界的一切,逃避人群”。
2022年2月10日,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在官方微信號上披露了這個案例:就在2021年除夕傍晚,王新攜帶一把水果刀走進一家便利店,準備實施“搶劫計劃”,老板以為小伙只是開玩笑就未予理睬。
無奈之下,王新只能在便利店門口自行報警投案自首。被抓后,司法機關請專業鑒定機構對他進行了精神檢查,結果和王新2019年初自行檢查的結果一致:他患有“混合型焦慮障礙”,時常會胡思亂想、感到煩躁。
與網絡上很多年輕人拿“社恐”自我調侃不同,“社恐”確實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精神障礙。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13年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或稱社交恐懼癥)的基本特征是對社交情境的顯著或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在這種情境下個體可能面臨被他人品評。
這些患者飽受焦慮和恐懼的折磨,不少人還會出現共病的抑郁癥、強迫癥等等,嚴重影響社交、教育和就業。美國全國性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社恐癥終生患病率為13.3%, 是繼重性抑郁障礙和酒精依賴之后的第三常見精神障礙。
2022年1月,一款鼻用噴霧劑的臨床試驗申請獲得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批準,專用于治療成人社交焦慮障礙的焦慮癥狀。社恐藥相關新浪微博話題在數天內就累計近400萬次閱讀,不少網友才意識到社恐癥的存在。
2022年2月27日,南方周末記者在CDE官網檢索發現,除了新近許可的抗SAD鼻噴劑臨床試驗外,還有11個適應癥包括“社交焦慮”的藥物臨床試驗登記在冊,其中6個藥物臨床試驗狀態為“已完成”,3個為“進行中招募中”。
“目前來說,社恐癥還沒有專門的特效藥面世,但還是有治療方法的,就是藥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