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全球化的十字路口
球化在2008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我不敢預測。但是,我深信中美合作及領導力將決定未來。
責任編輯:余力
■外部觀察
12月,我在新加坡的一個國際會議上,聽到一位印度學者提出G2的概念,即中美合作領導全球的意思。G2的提法,過于簡單,但可見世界各國對中美領導力寄予的期望
肖耿
就像一個地球村里全球化的見證人,我在2008游學海內外,一年游歷下來,感受最深的是全球化面臨的挑戰與機會。全球化在2008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我不敢預測。但是,我深信中美合作及領導力將決定未來。
2008,中國經歷了雪災、汶川地震、奧運會、載人飛船的大悲大喜,讓世界刮目相看。我在北京的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里接待了無數國外著名學者及高官,他們無一例外對中國的變化感到由衷的振奮及佩服,對中國的將來寄予極大的期望。
而在美國,9月爆發了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整個投資銀行業幾乎全軍覆沒,一時間恐慌遍及全球。謝天謝地!美國及全球的金融體系在急救室里折騰了幾個月后終于活下來了。但目前沒有人想計算,也沒有人能計算得清楚金融海嘯導致的損失有多大,它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美國人的悲觀情緒在11月4日總統大選的那個晚上被一掃而空,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以壓倒性多數選出了!當天晚上我正在華盛頓,見證了美國選民通宵慶祝奧巴馬當選的感人場面。奧巴馬一時間風靡世界,并迅速組建了堪稱“夢幻組合”的政府班子,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讓大家失望。
2008年風靡美國精英階層的一個中文詞匯是“危機”(美國人翻譯成 dangers andopportunities)。中美及全球在2008年末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什么?短期是金融海嘯,長期則是全球氣候變化、能源供給及環境惡化。
金融海嘯下,美國失業人數估計將增加二三百萬??墒钦l也沒想到,金融海嘯很快導致大量的中國農民工失業,人數可能是美國新增失業人數的十倍、二十倍。中國政府出臺了出乎預料的果斷、堅決及史上最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讓出席G20峰會的各國領導大開眼界。中國也是少有的幾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國家。
金融海嘯導致原油價格在每桶150美元與30美元之間激烈震蕩。當油價升到每桶150美金,考慮替代能源及節能減排很自然。但油價跌到每桶30美元,許多替代能源將不再有經濟效率。怎么辦?
展望2009年,許多朋友比較悲觀,認為在海嘯肆虐下,貿易保護主義將抬頭,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運動將受阻,全球經濟有可能進入L型的日本式持久經濟衰退。
這些擔心不無道理,但我還是謹慎樂觀。綜觀全球知識技術積累、制度創新經驗及政治格局,今天的金融海嘯正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全球合作的機會。金融危機及氣候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化的合作視野及策略,也就是必須從各國相互競爭、你死我活的冷戰心態,徹底轉變到各國互惠互利的戰略伙伴心態上來,特別是對中美這兩個大國。
今天人類掌握的技術及資源足夠全世界每個人過上小康生活,問題是我們的政治、社會、經濟、市場、文化制度還沒有能力充分利用我們已有的資源、技術、經驗及領導力。美國在技術、市場、及民主政治方面的領先,中國在組織資源、經濟社會規模、及制度改革方面的經驗及成就,為中美在不遠的將來領導全球化向健康方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汶川地震時,有位記者問我,美國應該如何幫助中國,及中國需要怎樣的幫助,我當即回答,中國應該請求美國提供其最先進的高清晰衛星圖像及高科技救援技術,幫助災區營救幸存者,這正是中美建立互助互信的最好時機。我后來了解到,美國也確實在最短時間向中國提供了震區高清晰衛星圖片,而且華盛頓附近有一個高科技災難救援特別分隊在地震幾小時后就做好了奔赴災區的準備。
中美在 2008年的高層經濟戰略對話中簽署了能源環境合作十年規劃,這是中美合作領導全球化的典范。美國在技術上遠遠領先中國,但中國在能耗、人口、實體經濟規模上遠超美國。美國現在是負債累累,而中國則儲蓄率極高,中美合作,互利互補,將奠定全球化的基礎。
12月,我在新加坡的一個國際會議上,聽到一位印度學者提出G2的概念,即中美合作領導全球的意思。G2的提法,過于簡單,但可見世界各國對中美領導力寄予的期望。我希望2008年成為一個歷史轉折點,從此之后,中美將充分發揮其各自獨有的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力,將全球化領向一個健康的發展方向。
(作者為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及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中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