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為何瞬間成河?——檢討中國城市排水系統
只依賴氣象部門提供暴雨發生的情報是不夠的,還應該預報出暴雨可能致災的地點及損害程度。
編者按:2007年,數十人因暴雨喪生在濟南、鄭州等大城市。城市——這個可以躲避山洪、泥石流襲擊的“安全地帶”,彌漫著雨的危險。而在包括北京在內的另一些都市,雖然無人身亡,但雨后同樣一片汪洋。
異常的天氣原因外,我們應該檢討中國城市的排水系統,包括它的構想、建設、修繕和管理?!板侍熘搓幱?,徹彼桑土,綢繆牖戶”——這是《詩經》留下的警示。
2007年8月2日,一場特大暴雨襲擊鄭州。圖為鄭州市紫荊山路隴海路橋下的積水,
一輛公交車幾乎被淹沒,所幸車上的人員在淹前逃離。 沙浪/圖
專家點評暴雨之災
排水系統設計理念,生命應是第一
●受訪者:滕五曉 復旦大學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戴慎志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采訪 周思妤
『原因篇』
●災難年
滕五曉:全球溫室效應導致強對流天氣增多,短時間內強降雨災害發生次數增多。區域短時集中降雨量遠大于城市排水能力,成為近年的氣象新特點。比如上海崇明堡鎮等地,1小時雨量92毫米,遠遠超過了排水系統每小時36毫米的排水能力。
●水循環與地表水位差
戴慎志:由于城區建筑、不滲水的道路和硬地等因素,使雨水難以浸入地下。
滕五曉:暴雨導致地表江河水位上升,城市積水很難排出,造成內部積水。濟南護城河水漫過堤岸,商場被灌水就是這個原因。
●斷電
滕五曉:暴雨導致的停電,也會使較好的排水系統不能生效。
●設計理念
滕五曉:不能滿足于現有的設計標準,濟南大暴雨最大1小時雨量118毫米,是1916年有水文資料記載以來歷史第一次。所以,對于很少發生暴雨災害的地區,也不能有僥幸心理。像這次地處內陸的陜西省,就出現嚴重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戴慎志:人身安全是首要的。首先要保證人身安全,同時,將財產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這就涉及到災損的評估。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與災損程度有關,中國政府已經非常重視防災工作,采取許多改進措施。城市綜合防災是當前急切的問題。
『對策篇』
●“風險評估”制度
滕五曉:只依賴氣象部門提供暴雨發生的情報是不夠的,還應該預報出暴雨可能致災的地點及損害程度。重慶洪水中淹沒了許多古跡,就是政府事先沒有預期到的,風險評估就該把這樣的薄弱環節考慮進去。像上海排水系統的管理就試用了水務網絡系統,實行信息時時監督。
●風險圖&暴雨預警信號
滕五曉:大范圍的區域可以成功預警,但小區域往往不能預報出來。同時,預警情報應讓民眾及時有效地獲悉,比如黃、橙、紅色預警都代表什么,應采取什么應對措施。政府的災后救助往往是滯后的,只有民眾自救和互救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民眾的參與能減輕政府的壓力。像國外就有風險圖,告知民眾哪些地方常發生哪些災害,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