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二線:能源新絲路揭秘
在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這條能源新絲路已經變成一條爭分奪秒建設的天然氣管線,一條牽動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人的能源大動脈。
責任編輯:吳傳震
在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這條上萬公里、斥資2500億元的能源新絲路已經變成一條爭分奪秒建設的天然氣管線,一條牽動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人的能源大動脈
CFP/圖
2008年最后一個月,北京以西3000公里的地方——新疆霍爾果斯口岸。
汽車轟鳴聲中,每天滿載鋼材的60輛卡車正經過這個古絲綢之路要塞的界碑,晝夜不停地駛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
兩千年前,中國商人正是跨過這個要塞,將中國的絲綢通過駝隊運往中亞、歐洲。 不同以往中國商人帶回中亞、歐洲的物種、商品,今天,中國將通過這條能源新絲路帶回天然氣——一種可以燃燒時產生藍色火焰的氣體。
這將是一條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能源新絲路——一條上萬公里、斥資2500億元的天然氣管道正沿著古絲綢之路東進中國,她將穿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中國的十多個省份。
過去10年內,中國一直在苦苦談判這條能源新絲路——中國天然氣進口的西北通道。當兩年前,氣源最終落實后,中國迅速要求管道在兩年內建成通氣。
這意味著,一旦管道建成,這將為中國帶來每年300億方天然氣,近乎中國2007年年消費量的一半。
在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這條能源新絲路已經變成一條爭分奪秒建設的天然氣管線,一條牽動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人的能源大動脈。
風雪兼程
對于吳宏而言,這條能源新絲路是從新疆果子溝開始的。
從2007年9月11日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開工以來,這位中石油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總經理每個月都要來新疆果子溝——這個被譽為伊犁“第一景”的地方。只是,他無暇顧及這些美景。
“如果說果子溝的路去年不搶通,整個西氣東輸二線就過不去。”2008年12月初,吳宏回憶說。
果子溝工程只是這條上萬公里天然氣管道的一小部分。這條能源新絲路由1800公里的中亞管道以及9000多公里的西氣東輸二線(以下簡稱西二線)組成。
彎曲的上山公路掩蓋在積雪之中,而果子溝1號隧道的出口就在海拔2500米的地方。山上積雪常年不化,冬季最低氣溫甚至可達零下40度。在2007年冬季最冷的時候,修建管道的職工最后冷得趴到機器的蓋子上取暖。
西氣東輸一線不在冬天施工的慣例正在被西二線打破。這里工作的工人們說,冬天大風吹來人都站不穩。即使發生雪崩,工期照舊。
這堪比彭金成在俄羅斯修建管道時的施工條件。曾在俄羅斯零下四十多度修建管道的彭說,在夜晚最冷之時,恐怕測溫儀都會失靈。
2008年11月,剛剛結束在俄羅斯修建管道的彭接到命令,要求他從黑河乘飛機直接趕往甘肅。過去的十五個月內,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俄羅斯修建管道。
這個戴著厚厚棉帽、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江蘇人是中石油管道二公司機械處副處長。他急匆匆領下的任務是讓天然氣管道穿越一條河流。他們必須要在這個冬季挖掘開河流,用大型水泵抽干河谷的水,將天然氣管道置放其中,最后恢復地貌。
在離彭金成施工地幾公里之外,一片蘆葦掩映之地,管道整齊地排列在土堆上,在9個綠色的防風棚內,火花四濺。穿戴如同消毒士兵的工人們正在焊接一根根管道。
由于天氣太冷,焊接設備都發動不了,一直要等到中午一點多才能開始干活。而他們必須趕在6點半天黑之前,完成當天的任務。“每天一個班組焊接二十多個焊接口已經效率非常高。”中石油管道二公司第三電裝工程處書記張團國說。
寒冷只是其中一個威脅。
西二線要經過百里風區,要經過茫茫戈壁,沙漠、黃土、丘陵、平原、水網、山地和海底。“全世界管線上所經歷的地質、地貌情況在西氣東輸二線全有。”吳宏說。
按照工期要求,從施工到穿越河流、鐵路、公路,再到焊接管道,所有的工序必須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
考驗施工隊伍的是運輸能力、制造管道的能力。去年年初,由于國內管道每天只能供應4公里左右,且要全部保證中亞管道以及新疆管道,后續隊伍只能干瞪眼。每個施工隊伍都簽署了軍令狀。
12月初,南方周末記者看到,在焊接工地不遠處,大型機械車正源源不斷地運來管道,這些來自從寶雞、遼陽等地的鋼管將支撐西二線的進展。
艱苦談判
工期之緊源于中國對這條能源管道的迫切需求。
在中方看來,穩定的氣源供應是修建這條萬里管道的前提。只有中亞管道能夠順利開建,國內的西二線才能順利開工,否則就會“無米下鍋”。
中亞是中國最重要的天然氣進口通道,中國很早就試圖修建一條連接中亞到中國的天然氣管道,中亞被譽為是“第二個中東”。
從2004年開始,中石油就開展西二線可行性研究。此后3年內,中方一直等待氣源的落實。
在中國修建中亞管道之前,此地區已經有中亞-中央管道,待建的還有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管線以及中亞-里海-高加索地區-歐洲管線。
中國的談判歷經沉浮,一直到2006年才得以改觀。
2006年4月份,中國和土庫曼斯坦政府簽署了關于實施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并向中國出售天然氣的總協議。一年后,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簽署了《建設管道和運營管道政府間協議》.
2007年7月,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產品分成協議》和《中土天然氣購銷協議》。
根據與土庫曼斯坦的協議,在未來30年內,通過中亞天然氣管道,土方將向中國每年出口300億方天然氣,其中170億方為購銷協議天然氣,130億方為中石油在土國阿姆河右岸區塊合作開發的合同分成天然氣。
這意味著輸往中國的氣源有了保證。兩個月后,中國境內的西二線正式開工。
由于中亞管道跨越多個國家,難免存在不同利益。一位曾多次前往哈薩克斯坦的中石油內部人士說,中石油分別在烏、哈兩國成立兩個合資公司,雙方各占50%股權。最終由這個公司負責融資、建設、運營。
除了合資公司之外,如何命名在三國境內的管道,哪個國家放在前面,雙方都會有所考慮。
由于中亞各國推崇俄羅斯技術,中方所要做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業務能力讓他們信服”,“領著、帶著他們一起干活”。
同時,由于法律、風俗等方面的不同,很多工作必須提前“運作、安排”。比如征地,在國內,中石油面對的是政府,但是在中亞可能面對的就是個體。“在程序上,我們可以加快,但是不能逾越。”上述人士說。
按照當時的協議,中方與土庫曼斯坦的協議是“照付不議”原則,這意味著如果管道屆時沒有修建完畢,中方還是要付錢給土方。
按照國際慣例,一條長輸管道從決定修建到建成,大約需要五至七年時間,中方最后的決定要在兩至三年內完成。
為此,中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總經理孫波曾以一種斬釘截鐵的語氣立下軍令狀:保證按期完成。
之所以如此,孫波說,從某種意義上講,誰擁有了管道誰就掌握了資源。
市場在哪里?
緊迫的施工、“照付不議”協議讓中方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天然氣市場問題。
西二線的目標市場由西部、中南、長三角、珠三角四大地區組成。如何賣出天然氣是中石油從建設管道初始就考慮的問題。
2007年圣誕節的前五天,湯亞利給中石油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賣出了82%輸氣量。這位負責這條能源大動脈市場開發的干將上午奔波在這個省,下午即到另外一個省,“先統一問題,再集中組織和國內各省談判”。
按照國務院批準大型項目的原則,只有落實了目標市場,有了用戶才能批復動工。只不過,讓湯亞利高興的是他用73天就簽署完框架協議,而西氣東輸一線之時用了整整四年簽署協議。
8年前,當西氣東輸一線動議修建之時,所有人都在考慮上千億元的投資充滿不確定性。“沒人用怎么辦?”中石油的做法是將開發市場放在修建管道之前。
湯亞利當時帶了五十多個市場經驗豐富的人,開始與安徽、山東、浙江、江蘇、上海五省市進行談判。“當時各個省知道天然氣好,但是過去沒用過,而且對我們提出的‘照付不議’合同不理解。”湯亞利回憶說。
湯亞利組織這些用戶到北京以及川渝地區考察調研,實地感受天然氣帶來的好處。1998年陜京管道已經向北京供氣。北京、川渝對天然氣產生了強烈的依賴。
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對天然氣究竟怎么利用充滿疑惑,除此之外,氣價成為另外一個障礙。
這種情況一直僵持到2005年。在西氣東輸舉行全線通氣慶功會的前一天,40%的氣量還沒有賣出去。最后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斡旋,最后一批合同在慶功會前一刻終于簽完。湯亞利說,經過3年的市場培育,當年很多保守省份的領導見到他都后悔當時沒有多簽一點天然氣量。
根據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的預測,隨著天然氣的需求量增加,到2015年西二線目標區域天然氣供需缺口超過700億立方米。
這直接導致的是在西二線動工之時各省進京搶氣。
2007年年底在國家發改委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各省紛紛向國家發改委訴苦——要求多給氣量。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當時的表態也頗有意思:多要氣量沒有。
確實如此,中亞-西二線管道的年輸量只有300億方,單單一個廣東省的需求預測就超過了這個數字。按照此前中石油定出的各省分配計劃指標,基本不能滿足各省進京搶氣的要求。
誰在用氣?
那么,為何會產生如此之大的消費量,這些氣用在了哪里?
湯亞利介紹,以西氣東輸一線為例,當時簽署的第一批40個用戶中,發電占了30%,民用占50%,工業占10%,其他10%左右。但是最終執行下來,用氣格局發生了變化。2007年在西一線的目標市場中,城市用氣占65%,發電占18%,其他工業占17%。
其中,一方面由于用戶的很多項目并不能如期建成,另外則是中石油將天然氣交給地方城市管網之后,無法確定最終的流向。
這點在西二線用氣中最為明顯。
相關專家介紹,從原理上,以天然氣為原料幾乎可以制成各種工業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天然氣工業用價格僅僅比民用每方高4角。以上海為例,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為每方1.8元,這和同等值熱量的其他能源相比,依然便宜很多。據相關學者測算,按等熱值計算,我國天然氣出廠價僅相當于當前國際原油價格的57%。
這也是為何各地積極上馬各種工業天然氣項目的原因。在過去幾年內,各地盲目發展了一大批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的甲醇和化肥等天然氣化工項目。
在2007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召開的內部會議上,甘肅省方面即提出,西二線應該向酒鋼公司——西北最大的鋼鐵公司等工業大用戶開口供氣,不應僅僅局限于城市用氣。
甘肅的特殊性在于,西一線建設之時,由于能源緊張,河西走廊一個分氣口都沒有留。這導致當地居民用氣、工業用氣都沒有因西氣東輸受益。
西二線建設之時,西部省份——新疆、甘肅、寧夏即提出,必須要在當地留口,讓當地受益。中石油相關人士認為,選擇開口主要考慮了整個的社會均衡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中石油甘肅項目部的一位人士坦陳,在開口供氣與西二線征地之間確實“很為難”。 西二線項目建設時,西二線在設計以及施工上都要綜合考慮各地提出用氣需求以及發改委的意見。
西二線作為國家大型項目,“國家要求沿線政府及中石油集中力量辦大事,實際是對地方的一種要求,然而政府是很敏感,談判的時候省、市、縣都有自己的利益。”
這種需求更多是要求天然氣支持。
“有的地價有標準,有的沒有標準,有的甚至是內部標準,一畝地有時要談判幾個月。”中石油寧夏項目部一位人士說。
根據2007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天然氣產業利用政策》,將天然氣需求列為優先類、允許類、限制類和禁止類。
其中,城市燃氣列為優先類,禁止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甲醇,禁止在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區建設基荷燃氣發電站,禁止以大、中型氣田所產天然氣為原料建設LNG項目。
然而,天然氣一旦到了地方,國家依然很難調控其利用的結構。
中國天然氣價格機制待變
之所以用氣結構難以調整,主要在于中國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并未完全理順。特別是在同等熱值的能源價格中,天然氣價格依然偏低,無法形成天然氣合理消費的市場。
我國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在2005年底提出,此后隨著LNG(液化天然氣)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天然氣價格國際化,但是在具體定價機制上并未有實質性進展。
據南方周末了解,此次西二線的天然氣由于從中亞進口,在談判之時采用的是與國際油價掛鉤的方式。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管道所專家介紹,按照國際規則,國際天然氣價格有的直接和油價聯動,有的和柴油價格聯動,有的甚至和物價指數聯動。
此次進口中亞的天然氣價格的基本模式是由基準價加上油價乘以一定系數組成。中國以往執行的天然氣價格由天然氣出廠價加管輸費構成。其中出廠價以及管輸費均由國家發改委制定。
事實上,2006年,國家發改委就曾到中國最大氣田——蘇里格氣田就天然氣定價機制調研,此后市場即傳出蘇里格氣田有望單獨定價。12月中旬,長慶油田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國家主要考慮支持國家西部大開發以及扶持難開發氣田才采取這樣的舉措。
中石油內部人士指出,國內的氣田開采的勘探找氣成本其實很高,有的一口井造價幾千萬,管道也要每公里投入上千萬。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利潤空間在城市管網。
在中國目前的天然氣供應格局中,管道公司只是將天然氣送往地方城市,城市燃氣全部由地方來承建。而地方城市管網的利潤往往是管道利潤的兩倍以上。
在西二線市場開發中,相關人員發現,由于城市管網的巨大利潤空間,有的省甚至試圖壟斷整個城市管網。
當時有的省發改委即提出,應該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一起組建一個合資管網公司,運營地方天然氣管網,但是最后此想法并未執行,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將天然氣送到該省下屬各個城市。“這就省掉了中間一筆費用。”上述市場開發人員指出。
關于如何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2008年12月15日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茅在北京大學表示,中國的成品油、天然氣、電力價格改革目前還不到位。他同時指出,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的科學透明度不高。
接近決策層的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正在討論中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有多套方案。比如,國產氣和進口氣混合賣,或者采取區域定價,或者直接與市場接軌。
據南方周末了解,今年年底,中國將用上來自中亞的天然氣。這意味著,如果在國家不進行補貼的情況下,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機制將在未來一年內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