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怎樣對抗偏見?
樂隊在挑選樂手時,往往對女性更為挑剔。為了增加公平性,現在的器樂面試,一個常見的做法是用簾子將面試者和裁判隔開,甚至地上鋪上地毯,以免選手走路的聲音(如高跟鞋)出賣選手性別。
責任編輯:劉小磊
美國心理學家詹妮弗·埃伯哈特和她的新書《發現影響我們思維與言行舉止的偏見》。
詹妮弗·埃伯哈特(Jennifer L.Eberhardt)是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現為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1993年,她在哈佛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作為當年的優秀畢業生,哈佛研究生院選她為畢業典禮上代表研究生的執旗手之一。但在典禮舉行前一天,她被警察攔截。警察以牌照過期為由,將她拷走拘留。直到哈佛研究生院院長給警察局打了電話,她才被放走。
對于偏見和歧視,埃伯哈特博士有著深切的、第一手的體會。作為研究歧視現象的學者。她多次在各地宣講和培訓,對抗廣泛存在的社會偏見,尤其是影響種族關系的偏見。近年,她集自己的教學研究和校外培訓的素材,寫成了《發現影響我們思維與言行舉止的偏見》(Biased: Uncovering the hidden prejudice that shapes what we see, think, and do. )一書。此書基于研究,內含生動的事例和雄辯的論證,現為多地高校采用,作為反歧視教材或培訓材料。
偏見和人類一樣歷史悠久,嚴重的偏見,要靠打仗來解決,如美國南北戰爭。歷史上一些人為了對奴役非裔合理化,用所謂科學“證明”非裔天生低人一等。19世紀中期,阿拉巴馬州醫學院的創辦者、外科醫生諾特(Nott)和人種學家格力登(Gliddon)試圖證明白人的頭顱容量超過非裔。當時科學界有一種常見說法為“人種多重來源說”(polygenism), 認為白人和非裔都不是同一個物種,非裔更接近猿猴。人們為了證明自己偏見的合理,千方百計將非裔低劣化,描述成“可怕的妖魔”(scary monster)。這種妖魔化在其他社會則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非裔常給人犯罪率高的印象。但不為人多說的盲點很多:系統性的不公剝奪了很多人的機會。另外,非裔被警察選擇性調查的比例更高。這事說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作者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在對2013-2014年間奧克蘭警察攔截汽車的案例做過調查,發現60%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