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書好哭,人好笑
上周,余華和李健攜手上了趟熱搜,詞條很是有趣,是:#余華說自己對李健的新專輯有貢獻#
難道,是余華給李健的新專作詞了?夢幻聯動雙廚狂喜了?
點開熱搜一看,是本城畫君想多了?
這還不止,聊到李健出新專,兩個有作品的人又忍不住互相攀比誰買誰的作品買得多起來?
事實上,這已經并不是余華第一次“語出驚人”了。
作為中國當代知名作家,新時期先鋒文學的開創者,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國幾代青年的“語文課必讀書籍”,他的文字深沉、冷靜,力透紙背,可偏偏一張嘴,全是“大實話”。
余華
中國當代作家,浙江嘉興海鹽人
1978年高考落榜后進入衛生所當牙科醫生,1983年發表首部短片小說《第一宿舍》,1990年發表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代表作:《活著》、《十八歲出門遠行》
余華說話時:風趣、幽默
余華很早就展現出過他的幽默。
早年,他接受一位法國記者的提問,記者問他:法國作家和中國作家最大的區別是什么?他沒故作玄虛地回答出什么高深答案,張口就是大實話——
還有人問過他,如果滿分10分的話,他會給《活著》打幾分,他張口就來一句9.4吧,那0.6扣在哪?問豆瓣去吧。
作為作家,無數人問過他走上文學道路的原因,他也回答過無數次,其中,2018年在《文藝現場》的回答堪稱經典:負責拔牙是走上文學道路的起因。
為了不上班,就琢磨跳槽文化館?
那如何能成功跳槽呢?寫小說。
這個“不上班”是真是假?他還專門“考察”了一番。
余華老師的一番大實話,不僅逗樂了網友,大家紛紛表示要給他四個爆燈,還讓不少人一下對文化館這個單位心生向往。
可惜,托他的福,這種“向往的生活”,一下就“見光死”了。
在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里,余華和賈平凹、梁鴻等作家走上熒幕,來聊寫作與生活。余華出現前,片子很平靜,他一開口,畫風明顯變得搞笑起來,很多觀眾都表示,“被余華老師樂到了”。
他講自己當了五年牙醫,棄醫從文,走進文化館,稿子被一遍遍被退貨的故事。一段苦悶、不甘、沉重的過往。一如他筆下的故事。
可他的講述是輕快的,被編輯詬病小說結局不夠“光明”,他化身“無底線發言人”。
他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自己人生路上的崎嶇,幽默、荒誕、卻又透著殘酷。
他的話同時也是詩意的。第一次收到女孩的紙條,他小心地花了20分鐘的時間攤開,生怕不小心撕碎,就錯過了那些很美妙的話。
說這話時他用詞并不華麗,但心好像就是在那一霎動了一下。
可還沒等你從他平凡的詩意里走出來,他又“人間真實”了。
莫言很是欣賞余華那些區別于人的,“令人不愉快”的部分,認為“‘正?!娜艘话愣荚谠∈依镆愿吒?,余華則在大庭廣眾面前‘狂叫’,他基本不理會別人會有的反應,而比較自由地表現他狂歡的本性。
狂歡是童心的最露骨的表現,是浪漫精神最充分的體驗。”
在《朗讀者》里,余華曾輕描淡寫地分享自己在太平間睡覺的年少故事,他的有趣是即使身處生活的谷底,也能發現美好的人生態度。
難怪莫言會說,“這家伙在某種意義上是個頑童,在某種意義上又是個成熟得可怕的老人?!?/span>
冰冷的太平間里,乘涼的少年余華看慣了生死,聽多了哭聲,后來的他在寫痛苦時滿懷著的是深沉的悲憫,文字里寥寥的善意美好,顯得格外溫情。就像他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解釋一樣——
在我小的時候,看著這個大海是黃顏色的
但是課本上說大海是藍色的
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這兒游泳
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余華寫書時:冷靜、殘酷
他用段子和詩意陶冶生活,而生活的苦悶,被沉淀在文字里。網友曾對各國文學特征有過一番總結,認為法國文學為愛情而死,美國文學為自由而死,而中國文學,是為“活著”。
余華曾被成為中國“最殘忍”的作家。和他本人說話時的幽默相比,他筆下的故事冷靜而殘忍,據莫言說,他當牙醫時就是這樣:全部拔光,不管好牙還是壞牙。
《在細雨中呼喊》里暴躁好斗誣陷兄弟的孫光平暗地里幫弟弟還上欠下的報名費、作惡多端的臭流氓蘇杭為了維護哥哥的名譽與高年級學生搏斗……
“壞人從善”讓人感動,但卻只是曇花一現。在這本打亂正常時間順序的記憶之書中,生活還是一樣荒謬與悲慘,人們也還是一樣冷漠。
網友@三十二開在讀完此書后,不自覺地發出感慨。
在他的新書《文城》里,他仍在討論“活著”,在軍閥混戰的混沌年代,如何讓自己活下去,如何讓別人活下去,殘酷又溫情,正如作家李靜睿說的那樣,除了余華,自己還未見過第二個能同時將故事寫得又慘又好笑又感人的中國作家。
你以為《古典愛情》講才子佳人,實則才子見到佳人時,佳人正在賣她自己剛砍下的一條腿;你以為《兄弟》里兄弟情深,實則兩兄弟裂變、倫理顛覆;而眾所周知,《活著》到最后,沒幾個人活著……
在同名改編電影《活著》里,角色的每一個“笑容”都讓人感動。
《活著》問世近30年,每年仍穩坐暢銷書榜,據最新披露的數據,2019年他以1550萬版稅排名第二,僅次于劉慈欣。連他自己都調侃自己是“靠《活著》活著”。
可他的書明明那么慘,卻為什么那么受歡迎?
有人總結了原因,認為余華的書里沒有壞人,只有厄運。雖然殘酷,但是很苦很善良。他的故事就像是成人世界的寓言,生活的苦難讓人共鳴,困境里的善良卻有無盡的希望。
余華用幽默接納自己的不足,用豁達面對生活的得失,用文字表達自己堅定的人生信條。就像他剛寫作時,別人勸他放棄說“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他回答:“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