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味度”揭開教育科研官本位面紗
若按學科間“官味度”進行排序,則教育學、法學、經濟學、哲學、管理學的“官味度”高于學科總體平均水平,中國文學、語言學、歷史學的“官味度”低于學科總體平均水平。教育學“官味度”最高,歷史學最低。
責任編輯:李小鳴 鄧科
中國學術教育機構的“官本位”程度究竟深幾許?在通常的模糊感知之外是否有精確的量化指標?日前,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的幾項研究給人們提供了這種參照。
顧海兵教授引入“官味度”這個概念來對此類現象進行量化。在《中國大學網站新聞的官味度》的研究中,顧對海內外近百所高校網站首頁的新聞進行抽樣,對比學校領導新聞和學術新聞在數量和比例上的差異。他認為,學校領導是為教師提供服務的“配角”,如果領導頻繁出現在新聞中則意味著該校官僚化程度較高。
此項研究的樣本中,選取的50所中國大學基本覆蓋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此外選擇發達國家大學34所,以及臺灣、香港地區9所。監測時段為2008年的4月24日至6月5日,連續采樣四次八周,之后開始數據分析。
海內外高校網站首頁新聞調查對比表 注:海外包括國外大學部分及港臺地區的高校部分。
研究的結論是:兩者相較,國內大學的學術新聞絕對數量與相對比例都遠低于海外高校。例如,國內大學的校領導新聞數量為海外大學的三倍,而學術新聞占有率卻只是后者的二分之一;在國內大學網站中,有關學校領導的新聞稍多于學術新聞,而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