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趙長茂談共同富裕:“不好高騖遠,不吊高胃口”
富不富裕是生產力水平問題,是否共同富裕是分配制度問題。
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重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趙長茂。
全國政協委員趙長茂,曾任中央黨校副校長,長期關注中國的社會現實問題,城市化、營商環境、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等,都是他近年公開發言涉及的話題。
作為一名經濟學者,趙長茂早就關注到收入差距擴大對于社會發展的影響,曾著文提出要“健全收入再分配調節機制”,并強調這決定著“社會公平與正義目標實現程度”。
2022年的全國兩會現場,共同富裕再次成為高頻詞匯。圍繞共同富裕的內涵及實現路徑等問題,南方周末記者專訪趙長茂。
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南方周末:2022年以來,中央的各項文件頻頻提及共同富裕,你覺得國家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推動共同富裕?
趙長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因為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政治問題。
改革開放后,國家“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十八大以來,“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普遍貧窮和收入差距過大,都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計劃經濟時期,平均主義分配無法調動生產積極性,經濟發展缺乏內在動力,結果是全體人民“共同貧窮”,以致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改革開放以后,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高,經濟快速增長,但由于政策調節不力,收入差距一度迅速拉大,這導致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失衡,加劇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進而加劇社會總供求結構性失衡。
可見,無論是平均主義分配,還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都會導致經濟關系扭曲,容易引發經濟波動。
南方周末:共同富裕與社會制度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