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之眼:建水尋井記

被繩索勒出道道深痕的青石井圈,任歲月打磨得光滑锃亮的井臺,鐫刻著歷史榮光的雕花護欄,承載著感恩敬畏自然之心的龍王廟香火……一座座古井無言地守在老街一隅,如古城之眼,凝視著城市變遷,以流淌不息的甘泉,哺育著一代代建水人的生命。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對于習慣了城市生活的現代人而言,水井早已成為一個遠去的時代符號。然而在滇東南的小城建水,即便自來水通達城鄉的家家戶戶,古井仍是許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老一輩內心難以割舍的情結。

新井,也稱四眼井,井下四眼同為一潭井水。 (丁子凌/圖)

朱家井水漫井外

要說臨安城(建水故稱)歷史上最有名的富商巨賈和權勢豪門,非朱家莫屬。朱氏家族清末發跡,農工商宦并舉,兩代人歷時三十余年打造的豪宅里,214間屋舍圍著42個天井,宗祠、戲臺、園林、水景應有盡有,布局精巧玲瓏,裝飾華麗繁復,不愧為“滇南大觀園”。

大戶人家哪怕是一口看似普通的水井也頗有講究。蹲下細看,井壁上開有小孔,據說井里的水位曾高出地面20厘米,井水沿小孔汩汩地流淌出來。當年朱家在生意場上財源滾滾,一度印證了民間“水即是財”的風水之說。然而這口水井雖不曾枯竭,朱家的運勢卻并未持續太久。時至軍閥混戰的硝煙亂世,朱朝瑛兄弟先是順應歷史潮流參與辛亥臨安起義,后又逆潮而動,因支持袁世凱兵敗而使整個家族迅速衰落。

朱家花園里井壁開有小孔的“風水井” (丁子凌/圖)

我一大早趕到朱家花園,清幽的庭院里只有景區工作人員忙著打掃澆花??催^古井,讀過朱家的百年滄桑,我打起精神走進園內特設的建水古井展廳,這是尋井前要做的重要功課。

明代洪武年間至清代初葉,大批軍屯士兵和漢族移民遷入建水,也帶來鑿井技術,十余座水井相繼誕生。清代中期以后,隨著人口增長以及滇越、個碧石鐵路的開通,建水商貿日漸繁榮。豐富的地下水源,使水井普遍出現在城區人口稠密處。地勢較低的街巷,水源尤其豐沛,尋常人家在院里隨便挖個坑,便能涌出清洌的甘泉,一年到頭取之不竭。

“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東井)淵泉(小節井)溥博泉(大板井)”,這副對聯以城內“三井”對城外“三泉”,囊括了建水六大名井。除紅井在上世紀中期被填埋以外,其他幾眼都保存完好。

我將展廳介紹的圖文信息一一拍攝下來,結合在網上找到的一份建水古井手繪地圖,仔細規劃了一日尋井之旅,以朱家花園為中心,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盡量不走回頭路,看看能在這座“古井博物館”里尋到多少寶。

大興寺井,一側有石欄望柱,井后有龍王廟。 (丁子凌/圖)

此龍井非彼龍井

從朱家花園北門出來,第一站便輕松找到了被手機地圖收錄的諸葛井。以諸葛命名,據說是因井旁原建有一座供奉諸葛亮的廟宇,這類掘于寺廟旁邊,并以寺廟命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