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偽中國語”談起:漢字在東亞的傳播史
冰心《寄小讀者》說1923年她在神戶和日本人交流,寫“哪里最熱鬧”,日本人看不懂,寫成“何處最繁華”對方就看懂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東亞各國積極學習漢字,以漢字為媒介獲取了漢字文明巨量的營養,也同時產生了以漢字進行溝通的古典東亞“天下”文化圈。
日本現在有一種“偽中國語”,就是去掉假名,直接用日語的漢字組成句子,雖然很有違和感,但和中國人進行簡單交流是能互相看懂的。比如“你明天去哪”,偽中國語寫作“貴方明日何處行”;“我現在沒有男朋友”,寫作“今我無男子”之類。冰心《寄小讀者》說1923年她在神戶和日本人交流,寫“哪里最熱鬧”,日本人看不懂,寫成“何處最繁華”對方就看懂了,這算是更早的“偽中國語”。
實際上傳統東亞社會,中國人和日本、朝鮮、越南人之間都是可以通過漢字進行“筆談”的,很多中國人和東亞外國人還因為筆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如吳政緯《從漢城到燕京》中寫的朝鮮人洪大容、金在行和中國人嚴誠、潘庭筠的筆談交流,雖然聽不懂對話,但雙方寫得“落紙如飛”,一次談話動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