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出一年成績單后,成渝雙子星閃耀

(圖源:視覺中國)

2021年12月1日,假如你從成都往500公里外的重慶撥打了一個電話,特意用的座機,你會發現消息是真的:兩地之間固話長途費正式取消了。

成渝人民上一次享受這項待遇,得追溯到8926天前——1997年6月18日,原四川治下的重慶,正式升格為中國第四座直轄市。

24年后,成渝兩地再次“雙向奔赴”。通訊資費改革僅僅是開始——2022年結束前,兩地將圍繞“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動事項”推動一系列變革,包括八大方面27個具體措施,涉及兩地的交通、身份認證、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方方面面。

屆時,川渝高鐵動車上的乘車證件將電子化,實現“一碼通”——這在每10分鐘一班的廣深線上早已是常態。此外,兩地的居住證互通互認、住房公積金跨區存繳使用,乃至公租房的共建共享,都將一一推進。

成都與重慶像一對纏繞越發緊密的“雙子星”。就地理位置與經濟體量而言,兩地當然有點像京津與廣深,但如果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又大為不同。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是在中國西部完成了最后一個國家級城市群的閉環,也是應對大國競爭新形勢的搶先“落子”。近幾年,無論是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還是兩地自發推動的中歐班列,成渝都不曾缺席。

只有在這樣的視野下,你才可以從塊兒八毛的長途資費中跳脫而出,由1979年的深圳特區建設,一路聯想到1992年的上海浦東開發,從而真正理解覆蓋近億人口的成渝經濟圈將會發生怎樣的巨變。

十年磨一劍,成渝迎來新拐點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盡管總面積達8.24萬平方公里的重慶早已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但不論是歷史淵源、語言文化,抑或產業結構的相似度,成渝確實很難分家。

(圖源:視覺中國)

回過頭來看,過去十年,官方針對成渝“合家歡”的頂層設計其實從未斷過,而且步步升級。

早在2011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成渝經濟區”概念正式得到了官方認可。

三年后,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在明確珠三角、長三角和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三大國家級城市群之外,首次將“成渝城市群”寫入了國家規劃。

不過,即便到2016年國務院通過的《關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中,關于成渝的定位,都還是在強調兩地各自發展的基礎上適當統籌兼顧兩地周邊地區,冀望以“先進帶動后進”拉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拐點的先兆出現在2017年,兩地分別成立了自由貿易區。

在遠離海洋的成渝設立自貿區,有其深遠考慮。過去三十多年,沿海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紛紛崛起,一方面得益于改革開放后的制度紅利,另一方面更是因為融入了以國際海運為血脈的全球經貿一體化,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但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到中歐貨運班列的頻次提升,遠離海洋的成渝兩地,也贏得了難得的機遇。特別是近年國際經貿關系變化后,在整個中國經濟版圖中,如何推動內陸經濟發展,具有了事關全局的戰略意義。

也就是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經濟主要是向東眺望,而未來,向南、向西也提供了一種選擇。

于是便有了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第六次會議上提出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戰略定位在此后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得到進一步拔高:成渝未來要打造的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以及“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與珠、長、渤不同,綱要中有一段話值得反復品味——成渝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

也就是說,十年磨一劍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首要出發點,是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以及“國際分工體系面臨系統性調整”之時,怎樣做出應對之策。

從“胡煥庸線”到“新三線”

87年前,34歲的胡煥庸首度提出了“HuLine——璦琿-騰沖一線”這個經濟地理與人口地理概念。此后歷史一再印證了這一天才級的判斷。

僅以人口而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出的“胡煥庸線”東西兩側的分布差,較1935年時相差不到2%。到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期間,數值比依舊穩定。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恰好在幾大經濟圈里最接近“胡煥庸線”,其最終定位也與此密切相關。

經濟學家林毅夫就表示,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薄弱,但主要位于“胡煥庸線”以東的成渝地區承載力則極強——至2020年末,該地區城市群常住人口已接近9800萬人,相當于西部地區其他城市群人口的總和。

在林毅夫看來,若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居中調配,再統領人口合計約9000萬人的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和蘭西城市群,就足以構成一個“超級五環”,以不到中國西部十分之一的面積承載一半以上的西部人口。

當然,這至少需要數個“五年規劃”。有意味的是,與2011年不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將中期坐標設定在了2035年。而且,“一極一源”的定位也從“全國”變成了“國際”,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為什么出現升格?必須承認,中國近現代史上幾次西部變局,均源于國際形勢變化下的順勢而為,內陸地區得以加速發展。第一次自然是抗日時期沿海工業的內遷;之后,便是長達16年的三線建設。

而當下當然是另一番局面。成渝一帶的工業化乃至再工業化進程基本完成,未來的發展目標早已變成信息化、數字化的新型工業再造。

成渝相融,交通先行

作為世界公認的“基建大?!?,中國歷來對于交通設施基建有著超凡的認知和熱情。也正是如此,成渝之間,無論是干線鐵路、城際鐵路,還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都以“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之名義引起各方熱議。其重視程度,無論在綱要中,還是在官方民間的討論中,都當之無愧位列第一。

中歐班列(圖源:成都商報/人民視覺)

不過,要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需要的遠不止對高鐵線路、高速網絡的簡單補全,更重要的是多層次交通網絡的構建。

客觀來說,成渝兩地在這方面都還有較大改善空間。今年1月18日晚,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在涉及的重點城市群城際鐵路中,被點名的是雄安新區至石家莊,天津至承德,蘇州經無錫至常州,衢州至麗水,深圳至惠州、佛山至東莞等城際鐵路,要求基本建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城際鐵路網。而已升任“第四極”的成渝,只出現在“重點都市圈市域(郊)鐵路”一欄,即重慶至合川一線。

交通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容易形成“強者恒強”的局面。比如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很早就是國內鐵路線路最密集的地區——2019年時其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15倍,僅高鐵整個長三角已有線路就達4997公里。而截至2021年末,中國高鐵通車里程超過2000公里的省份,分別為廣東(2458公里)、安徽(2399公里)、江蘇(2216公里)、山東(2203公里)、遼寧(2195公里)、湖南(2137公里)和江西(2094公里)。

當今年新基建已明確提速之后,沿海多地都在發力。成渝方面也不甘落后,高調爭取更多資源。

在2021年底發改委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中,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共分為三個等級,即具有全球輻射能力的樞紐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全國性樞紐城市。其中站在金字塔頂端者,正包括了成渝。

考慮到“全球輻射力”的充要條件,機場就成為勝負手,成都恰在其列。

2021年6月,天府國際機場開通,成都成為繼上海、北京后第三座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而當年,成都兩大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4447.18萬人次,首度反超廣州躋身全國三甲。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圖源:視覺中國)

這期間當然有疫情擾動的影響,但在“機場”一項上,如果考慮到成渝地區雙城都市圈的戰略性定位,那么成都這個在20年前即打出“第四城”招牌的城市,也將逐步明晰自己的“人設”:相比地面運輸及海運,基于航空運輸的空中絲綢之路,或許是成都有別于其他內陸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雙子星的新局面

后疫情時代,防疫常態化對各大城市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防疫的同時能否牢記經濟發展這條主線,事關一座城市、一個區域將來在“后疫情時代”的競爭力。

好在過去兩年成渝的經濟發展表現足以證明:這對雙子星的家底和韌性都沒得挑。

從今年春節前后公布的一連串經濟數據來看,2021年,上海、北京、重慶和天津四大直轄市經濟總量分別達到4.32萬億元、4.03萬億元、2.79萬億元和1.57萬億元。

其中,重慶去年GDP實際增速8.3%,在四大直轄市中同比增速僅次于上海,較全國平均8.1%的水平高出0.2個百分點。

而四川全省全年GDP達到5.39萬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也是八大“地區GDP五萬億元俱樂部”成員之一。

其中,成都去年GDP為1.99萬億元,距離兩萬億大關僅有一步之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去年GDP的同比增速達12.42%,在全國七座千萬級人口的超大城市中僅次于廣州。

另一方面,疫情以來海外各國經濟普遍受挫,中國外貿產業乘勢跟進海量訂單,這當中受益最多當屬外向型經濟的東南沿海城市。但即便如此,身處西部的成渝兩地經濟表現依舊毫不遜色。

堅實的經濟韌性,與川渝地區旺盛的民間消費能力密切相關。

從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這一指標來看,成渝兩地的勢頭依然迅猛:重慶2021年增速高達18.5%,成都則是14%,在全國均處于領先地位。而上海、北京、廣州的增速分別為13.5%、8.4%和9.8%。

成都太古里商圈(圖源:視覺中國)

在國家倡導發展“內循環”型經濟的大背景下,成渝雙城經濟圈展現出的旺盛經濟活力,或許能探索出一條新路。這也是國務院去年提出“支持成都、重慶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信心所在。

而在事關區域長遠發展優勢的科創產業、數據基建、生態體系建設等方面,成渝也早已在發力中。如前不久全民矚目的“東數西算”工程宣布正式全面啟動,全國10大集群中成渝就占據了兩個——天府集群和重慶集群。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成渝兩地將共推出160個重大項目,涉及現代基礎設施網絡、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科技創新、生態共建共保、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六大重點共建任務,計劃投資1835億元。

不可否認,成都與重慶兩地原本就如此契合——產業結構相似度高達0.96,也不必諱言兩座城市過往的內部競爭,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面大旗下,現在這對“哥老倌”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