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患癌的六小時后,她決定為自己尋生門
(視覺中國 / 圖)
(視覺中國/圖)
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病人時常是被動接受“治愈、幫助、安慰”者,無論是面對自己的治療、生活甚至是情緒。
但是在程帆(化名)的抗癌道路上,“被”字很少出現。她接受了很多幫助,卻更像是在借力。她從醫生那兒,從生活中,甚至從疾病里獲取力量,而后開啟對自我的拯救。
對命運的追問
2018年對程帆來說是永遠難忘的一年。
這一年,她剛好40歲。古人說四十而不惑,程帆原本也該如此。
可是命運卻在這一年給她設下了一道巨大的難題。一直身體情況良好的她突然被確診罹患癌癥。
最初的異常發生在2018年3月,突如其來的右肋劇烈疼痛讓她無法正常地平躺休息。但她當時完全沒有往病變性的情況去想,只當是長期伏案工作導致的肋間神經疼痛一類的小毛病。去到醫院初步檢查出確實有脊椎變形,她做了一個月的理療,疼痛感卻絲毫沒有減輕。
恰逢單位組織體檢,程帆便借此機會做了一個B超。這一查才發現大問題——她的肝臟處有疑似腫瘤。很快,病理報告出來了,是惡性,已經出現了胸壁和肝臟兩處轉移。之前一個多月的肋間疼痛,正是那處胸壁轉移的病灶在作祟。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已如晴天霹靂。而對程帆來說,更大的噩耗還在后面。
醫生告訴她,她的癌癥是膽管原發,“治或不治,都是剩三個月?!?/span>
“怎么可能?我的身體狀況這么好,怎么可能只剩三個月?”
聽到醫生如“判決書”一般的診斷,這樣的疑問一直在程帆的腦中盤旋。比起報告上冰冷的文字,她更相信自己對身體的感知和判斷。一種對自我生命力的強烈直覺,像火一樣在她心中燃起來,撲不滅。
那一天,她有過恐懼,也有過傷心和消沉,但這些都只持續了不到半天的時間,便全部都化為了不甘和不服。她以驚人的意志迅速理清思路、思考對策,甚至比得知了自己病情的姐姐更快地振作了起來。她堅定地告訴姐姐:“我一定不會放棄我自己的?!?/span>
程帆曾經留學日本,當時在一家日資企業就職。在拿到病理報告的當天下午,她便與自己的領導和曾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朋友做了溝通,求助他們幫忙聯系當地醫院。
當她飛往日本做第二次檢查時,離她首次確診僅過了一周左右的時間。
在生門幾乎要被關上的時候,程帆用盡全力為自己推開了一道門縫。而這門后,竟真的藏著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新的報告顯示,程帆的癌癥并非膽管原發,而是肺部原發,并且有進行治療的機會。推翻誤診,找到生機,程帆的執著堅持終于為自己爭取到了第一線希望。
波折與信任
程帆很清楚,找到了希望也不能急于求成。在國內,她積極配合主治醫師,唐山中心醫院腫瘤內科胡國志主任治療,也往返了日本幾次和日本的主治醫生交流自己的病情。由于對之前的誤診還心有余悸,程帆更希望抓住每一次跟醫生溝通的機會。交流之外,程帆還會自己查閱文獻,主動了解最新的治療理念。
(新華社 / 圖)
(新華社/圖)
然而,高度積極的程帆也做過一次讓自己陷入險境的決定。
回到國內后的一段時間,胡國志主任發現程帆的肝部病灶出現了惡化,當下建議她開始采用化療。一聽見“化療”兩個字,程帆立刻聯想到了大把大把地脫發、迅速地消瘦與憔悴……想到這些,她退縮了。在選擇治療方案的岔路口,本心和醫囑產生拉鋸,程帆咬咬牙,決定繼續“跟著感覺走”。
這一走,卻走進了死胡同。程帆沒想到,僅僅一個多月后,一場感冒便直接引爆了她體內潛伏的“炸彈”。她出現了胸腔積液、呼吸困難的癥狀,病情一度十分危急。所幸發生緊急情況的當晚,程帆的家人及時發現異常并立刻將她送往了醫院,而胡主任也當機立斷采取了緊急措施,高效精準的搶救將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程帆回想之前醫生的囑咐:肝部病灶的進展證明需要采取新的治療手段。雖然很多人認為化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因此避而遠之。但其實,任何一種治療手段都有其特性,需要結合患者當下的實際情況做具體分析。醫生的建議聽起來可能是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背后往往是對患者長期觀察與綜合評估的結果。
經此一劫,程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醫囑的分量。未聽勸告的遺憾和“被救活”的感激在程帆的心中交織,最終轉變成了對醫生的空前信任以及迅速對后續治療做出決斷的勇氣。當胡主任再次和程帆交談下一步的治療時,主任建議她采用一種創新的包含化療在內的聯合治療新方案,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聯合治療很快開始,在化療期間,程帆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之前擔心過的不良反應:脫發、食欲不振等等,“化療常規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全都在我身上出現了”。但這一次,她再也沒有退縮和懷疑,對醫生的高度信任和對病情的理性判斷戰勝了內心的恐懼。她始終記得在那次急救之后胡主任告訴她的話:“這是你現在唯一的選擇?!?/p>
幾個月后,程帆的狀況穩定了下來,不良的癥狀逐漸消失。之后程帆前往日本,拜訪之前的主治醫生進行病歷留底。醫生在了解了她前幾個月的治療經歷之后告訴她:“你知道嗎,中國的醫生給你采用了近乎完美的治療方案?!?/span>
這句感嘆既是對程帆病情好轉的鼓勵,亦是對她現階段治療方案的認可。異國之間的癌癥治療共識,在這一刻突然以程帆作為紐帶鏈接了起來。
向陽生長
程帆的微信名字是“向陽花”。像她本人的性格一樣,面向希望,充滿生命力。
(新華社 / 圖)
(新華社/圖)
“病魔雖然侵蝕了我們的身體,但是精神不能被擊垮?!睆拇_診的那一刻起,程帆幾乎沒有把時間浪費在負面情緒帶來的內耗中。在遭遇誤診的時候,她選擇自己想對策、謀出路。多年的治療歷程中,她一直堅持由自己和主治醫生溝通,沒有讓任何家人代勞。她堅信沒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只有自己去感知身體的變化并及時地與醫生溝通,才能讓醫生有更準確地診斷、讓治療方案更高效地推進。
在程帆的心里,自己后來之所以能夠堅定地選擇創新的治療方式,除了依從醫囑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她發現當今的癌癥治療理念已不再是只追求“一掃而空”,而是會結合患者的情況采取更為綜合、更重視個體差異的治療方式。這樣的理念與程帆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她把醫生的幫助視為一股能扶她站起來的強大外力,而真正能讓她向前的力量,來自她自身的體魄和信念。她更希望通過武裝自己來對抗疾病。
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情,她始終保持著清醒和樂觀:“癌癥都沒有把我一棒子打死,我為什么一定要將它趕盡殺絕呢?”她早已做好了長期治療、跟癌癥打“持久戰”的準備。
前些日子,程帆在復診的時候碰見一位患胰腺癌的阿姨。攀談間阿姨說道:“你看我這個情況,現在已經沒什么更好的治療手段,我真的想放棄了?!背谭珜⒆约旱墓适录毤毜馗嬖V她:曾經自己也被宣判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可是現在她已經好好地度過了三年。她給阿姨打了個比方:只要自己不放棄,這種心理暗示就會讓身體的各個器官也不放棄……
那場聊天的最后,阿姨告訴她:“跟你聊一會兒,我心情好多了?!倍D身進了診室的程帆笑著問主治醫生:“醫院缺不缺志愿者?我想來給癌癥患者做心理疏導?!?/span>
如今,程帆早已經回到了工作的崗位上。她對工作充滿了熱情和動力,她想多賺些錢,希望隨時都有能力應對生活上、身體上的變化。她在家里養了幾只貓,閑暇時逗逗寵物、出去旅游,過著癌癥患者都非??释摹罢H说纳睢?。
其實在程帆的眼里,即便是在治療的幾年間,她也一直都是一個“正常人”。她從未把自己看作特殊人群,也從來沒有與社會脫節。治療期間,她甚至在狀態好的時候還主動回到了公司工作,一些不知情的同事甚至沒有看出任何異樣。
在不惑之年,面對這道命運給她設下的難解之題,她將主動權緊緊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她沒有讓生命徒留解題這項單一的任務。在抗癌的路上,她從來沒有丟掉自己,而是直面困難,為自己創造可能,甚至在這條道路上開啟了更多對自我價值的探索,變得更加強大和自信。
在被問到最想跟其他像她一樣遭遇癌癥的病友說些什么的時候,程帆重復了兩遍“不要放棄”,“要相信醫生,相信科學,更要相信自己”。
*文中程帆為化名。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關疾病知識的信息,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01-2024-CN-LAM-00269
*本文由默沙東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