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討論熱”背后:規范加碼,科技助力
責任編輯:陸小明
人類為什么創造藝術?人為什么需要藝術的滋養?
藝術,作為人類審美的永恒話題,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人們創造藝術,走進藝術,又用藝術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并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瓷的精神——2021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在江西景德鎮進行預展(圖源/新華社)
隨著當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在教育上的觀念發生改變,從過去的偏重文理科知識、輕藝術類發展,到如今藝術教育已經逐步占據教育體系的主要地位。然而,如今不少家長鼓勵孩子修習藝術課程時,更多的不是關注藝術對人的影響,而是渴望“一夜成名”的浮躁。
聚焦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在近日舉行的2022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其中,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建議:推動學校美育與體育協調化共同發展,推動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學校的“美育課堂”,在學校開齊開足美育、體育課程的前提下,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類等級考試。
吳為山的建議,引起了公眾的熱烈討論。一時間,#建議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考級#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一位,24小時內被閱讀了3.4億次。對于“取消藝術類等級考試”,大家眾說紛紜。支持方認為,將孩子的愛好功利化,不利于培養真正的愛好,考級需要往后延,至少等到孩子能做成熟判斷以后。反對方提到,國民需要提升整體藝術素養,考級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希望能夠保留。
實際上,公眾在討論這一話題時,更多聚焦于“良性提升社會藝術素養”?!叭∠c否”并非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是引導不要功利化考級,讓藝術教育回歸本心。畢竟,正如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的:“藝術是一種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span>
守候真善美
回顧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那是跨越千百年的厚重篇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體現了“禮”的重德精神與“樂”的藝術精神的統一。早在《周禮·保氏》中就有提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敝袊鴤鹘y樂教,是一門集社會性禮樂教育在內的綜合性藝術教育。
▲在山東省鄒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鄒魯禮樂”晉京展演活動上,演員表演古八音合奏(圖源/新華社)
而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宋徽宗趙佶就開創了“藝考”的先河。1104年,宋徽宗設立畫學,即現在的美術專業學校,正式將繪畫納入“高考”科目,以招攬天下畫家。
近百余年來,中國藝術教育經歷了從傳統藝術教育走向現代藝術教育的過渡階段,“藝術教育”的概念也因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確立與發展而逐漸被人們熟知。藝術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讓人掌握一種技能,更在于塑造人的美好心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成就更多通識之才。
而藝術考級、“藝考”等比拼的出現,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藝術教育”。藝術考級對學校藝術教育起到了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通過考級,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了。一些藝術培訓班多是以“考級”培訓為主,而感興趣的家長也多看重“考級”,這在無形中提升了他們對藝術教育的重視。
如今,藝考招生已是我國高??荚囌猩ぷ鞯闹匾M成部分。自1952年全國首次組織統一高考以來,藝考招生就采取了“統一高考+專業考試”的招生模式。這群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藝考大軍”,幾十萬名藝考生和陪考家長拖著箱子四處奔波、穿梭于各高校之間趕考,是每年二三月里那道特別的風景線。
為了招到心儀的學生,高校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提前備考。而藝考生更需趕往全國多地,奔赴每一場期待已久的比拼?!拔覀兛紙銮坝袎K空地,全省聯考那天我走過去,拐彎看到考場前面烏泱泱全是人,”李欣(化名)對當年藝考的這一幕印象深刻。
她提到,許多參加藝考的人會報10-20所學校,全國各地跑。如果心儀的兩所學校不在同一個城市,許多人都要面臨只選其一或在兩場考試之間馬不停蹄的情況。
盡管藝考的過程很奔波,但不少熱愛藝術的年輕人因此得以繼續邁向藝術夢想,社會藝術力量也得到了補充。走在這條路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人能夠走近這片充滿“真善美”的多彩世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
然而,隨著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和越來越多年輕人追夢藝術,眾多為之“瘋狂”的現象也令人搖頭嘆息。
藝術教育的初心應該是“以美育人”,但變味的考級將藝術培訓變成了另一種應試教育,家長、老師過分追求功利化的各式各樣的考級及比賽。
不少需要參加藝術考級的孩子,每到暑假比上學還忙,不是在藝術類培訓班的課室里上課,就是在前往藝術培訓班的路上,以求在短時間內沖刺考級。應試化等級考試的背后往往是規則與技巧,或是束縛孩子創造力、好奇心的枷鎖。而創造力、好奇心才是藝術的美妙之處,正如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span>
▲在重慶市北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一名教師在給孩子們講解舞蹈的基本動作要領(圖源/新華社)
另一方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藝考留給公眾的普遍印象是“低分考大學,藝考是捷徑”,被當成高考博弈的工具。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曾提到:“受文化成績低的機會驅使,一些不具備藝術天賦、藝術素養不高的高中生把藝考作為圓夢大學的捷徑;受高學費收入的利益驅動,一些高校不考慮條件盲目設點?!?/span>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全國藝考報名人數從2002年的3.2萬上升到2020年的117萬,翻了36.6倍。另外,有學者統計,從2002年到2015年,藝術類專業招生院校增加了近1000所,達到1679所。
隨著藝考規模的擴大,傳統線下模式的不便之處也逐漸凸顯。盡管離藝考已有10年,徐然(化名)仍記得那趟旅程,“在那個高鐵和地圖軟件還沒普及的年代里,只能靠大巴和地圖,在陌生的城市里摸索前路?!?/span>
近些年,科技得到了長足發展,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的高鐵,縮短了考生奔赴藝考城市的時間,多款地圖軟件也更加清晰地為他們指引方向。不過,考生前往線下考點仍需花費較多的時間和金錢。
李欣提到,當年為了參加江西藝考統考,在南昌住了一個多月?!安糠指咝性谀骋粋€時間段,來南昌設置考點。所有過來參加考試的人都是住在附近,那段時間賓館都沒有位置了,也有部分商家會抬高住宿價格?!?/span>
如果想要參加???,則需要前往各個考場,“有些人全國各地去考幾個月的都有?!睂τ诓簧匐x考點遙遠的考生而言,成人禮之際的這場赴約更顯奔波。而一個事實是,偏遠地區的藝考資源會更為稀缺。對于身處考場城市的“主場”考生與從偏遠地區舟車勞頓前來的“客場”學生來說,所需付出的考試成本是不一樣的,這無形之中存在著“天平的傾斜”。
此外,作為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考的公平性卻屢受質疑,前幾年曾有媒體曝出過多起“藝考亂象”。
曾幾何時,在監控錄像技術遠不及今天的日子里,線下考點在考試資料(錄像)存儲上的不充分,造成保證考試公平的復核不具備第一證據,容易潛伏各種“亂象”。據媒體報道,曾有知情人士提到,不公平的現象,主要是存心不良的人利用專業課評分中的“主觀彈性”?!八嚳紱]有標準答案,比如一幅畫,如何衡量其‘表現生動、藝術氣息強’,一般靠主觀判斷?!?/span>
當然,在近些年里,教育招生考試部門也在積極推動“考評分離”模式下的藝考,以打造更為科學嚴謹、公平公正的氛圍。在藝術教育不斷發展的這些年間,“去浮躁”、“促公平”、“減負擔”等的解決辦法,是教育行業經久不衰的議題。
從綠芽長成大樹,政策的不斷完善,是確保藝術教育挺拔生長的那只“無形之手”,而科技的進步創新,則提供了成長所需的養分。
▲為完成“雙減”工作目標,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多所學校引進專業機構、社會資源和家長專業力量,采取混齡混班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聲樂、藝術、體育、科學等不同類型的個性化課程和社團活動(圖源/新華社)
讓“美”盡情綻放
藝術教育的發展是動態的、長久的,與之對應的是,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問題萌芽之時,有關部門也在及時為其“去雜枝”、“扶根本”。隨著政府逐步將體育、美育納入中考體系,在素質教育的“剛需性”隨之增強的背景下,針對藝術教育機構的監管政策正趨于嚴格。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锻ㄖ窂娬{,嚴格規范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招生宣傳,不得以承諾通過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水平測試、考試等作為招生誘導。
對于藝考規范化,2021年9月,教育部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首次針對藝術類專業考試發布的綱領性、指導性意見。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曾提到:“藝考問題之復雜,改革之艱難,遠超想象,但改革卻從沒停步?!?/span>
多年來,藝考中“專業”與“文化”的博弈從未停止?!吨笇б庖姟访鞔_指出,逐步提高文化成績要求。此外,從2024年起,藝術史論、戲劇影視文學等高校藝術類專業,直接依據考生高考文化課成績、參考考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將省級統考成績作為專業考試成績的藝術類專業,高考文化課成績所占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
這樣一來,藝考則不再“易考”,不少“投機行為”的成功率也將被大大降低。不過,在另一方面,《指導意見》之下的藝考或將變得“易考”。
莘莘學子的藝考之路從最早的只有???,發展到后來的省統考與??冀Y合,再到如今以省統考為主?!吨笇б庖姟访鞔_提出,擴大藝術類專業省級統考范圍,省級統考已經覆蓋的專業,原則上高校不再組織???。
組織考試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省統考顯然會比??冀M織更加規范。減少了???,讓專業隊伍辦專業的事情,既方便了考生就近考試、實現“一考多用”,也減輕了學校分別組織考試的負擔。
《指導意見》實施后,徐然、李欣等歷屆藝考生所經歷的奔波,將會成為過去。另一方面,科技發展帶來的助力,或真正讓“藝考大軍”這道風景線成為歷史,藝考生省去舟車勞頓,取而代之的是一根網線的傳輸。
線上藝考真正開始普及,是在2020年前后。2020年全國藝術類專業報名人數原本預計為115萬,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諸多高校發布了藝考調整方案,更多專業將首先通過線上測試選拔人才,讓天南海北受疫情阻隔的藝考生有了線上逐夢的機會。
此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積極采取線上考試方式?!跋嚓P考試可采取‘全程監控、現場錄制、提交作品、考評分離’的方式(即現場錄制本人作品并提交,考后由學校組織專家進行集中評分),也可通過實時網絡視頻等方式進行考核?!?/span>
至今,線上??贾饾u發展起來,為社會所廣泛接受——高校、主管部門和考生已逐步認可這種模式,也為藝術測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公平科學的評測手段。
▲中國傳媒大學2021年藝術類本科招生考試線上直播監考現場
2月19日,北京電影學院2022年藝術類本科、高職招生初試拉開序幕,表演學院、攝影系、視聽傳媒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學院的考生參加線上考試,提交相關視頻。此前,在中國傳媒大學2022年藝術類本科招生考試初試中,全國5萬余名考生也以在線考試的方式參加了文化素養基礎測試。
從網上公開的招生簡章和考試公告發現,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頂級藝術學府都在采用在線???,參加這些高校的考生使用一款叫"小藝幫"的APP參加線上考試?!靶∷噹汀惫倬W數據顯示,已有超200所高校與其達成合作并開展在線???,包括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可見藝術類線上模式已成為如今藝考的主流。
在線藝術測評成大勢所趨
“其實,哪怕不是疫情,線上藝考始終是未來的重要趨勢?!币晃凰囆g教育行業的專家表示,線上藝考重要的一點是實現“考評分離”,促進藝考的公平公正。
2021年1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的信息化發展作出了部署安排。
《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教學變革”,這勢必需要利用技術賦能,全面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和評價方式改革。其中,在推進評價方式改革方面,應開發智能化的評價工具,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學生、家長、教師和社區等多主體協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建立學生數字檔案,推廣基于大數據的評價方法,支撐開展面向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促進以考試和測評方式為重點的招生考試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相關考試中實行規?;瘷C考,探索優化線上考試,普及網絡面試。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的智能化測評,探索操作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類等考試的人技協同評判。
如今,除了藝考,其他多種類型的藝術考試和測評也已通過線上進行。2021年下半年,上海音樂學院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已全面轉為線上進行。2021年3月,中國歌劇舞劇院在“現場確認”和初試環節采用錄制提交視頻的形式,完成應屆畢業生線上視頻招聘考試。
對于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到的熱點“藝術考級”,是否可借鑒在線考試的成功經驗,來落地更科學、更規范化的測評手段呢?
線下藝術考級往往組織在寒暑假,需要考生抽出特定的時間、到特定的地點參加。
而一旦搬到線上,培訓機構或可實現隨時隨地考核,大大減少了組織線下考試的工作,考生也能更方便地進行藝術考級。藝術考級的功能,本就該是日常學習中的一個檢驗過程,而非孩子假期的一項“固定任務”。
法國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曾這樣表述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系:“藝術越來越科技化,科技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于山頂重逢?!睙o疑,以高科技增強藝術體驗,是當今重要的藝術主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便讓全世界領略了中國人的浪漫。
而在藝術教育的發展中,科技更是提供了許多特別的支持。秉承初心,騰云而上,藝術教育的發展將扶搖直上,藝術之光也會點亮更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