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酒家趙利平:我們努力改變老字號老態龍鐘的形象
老字號的破與立。
責任編輯:戴春晨
近些年,國內掀起了一股國潮旋風,新銳消費品牌層出不窮。新的潮流中,老字號們的行動引人關注。老字號振興是商務部近年來著力推動的重點工程,也是中國發展新消費的題中之義,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主要抓手。
歷經歲月磨洗的廣州酒家,廣州最具代表性的餐飲文化IP之一,如何看待和應對新消費時代的變幻?在新的時代,根植于廣州城市生活的廣州酒家,要創造什么樣的適合新世代年輕人的生活美學?
南方周末專訪廣州酒家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趙利平,暢談一家老字號的破與立。
風云變幻中的文化傳承
南方周末:相信不少人都好奇,廣州酒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她的成功秘訣是什么?
趙利平:企業與人一樣,氣質和精神是很重要的。從創建之初,創始人陳星海就希望打造廣州第一。不管在園林格局、名廚大師還是對外宣傳上,我們都追求做廣州第一。確立高定位后,后面所有的行動都是圍繞這個標準去做的。
最初,廣州酒家是為名流、官邸和大戶人家提供餐飲服務。1938年,戰火把廣州酒家燒得只剩一半。1939年,陳星海、關樂民等股東籌集資金重開,并改名為廣州酒家,取“食在廣州”之意。重開之后,廣州酒家至今一脈相承。從創始時師傅帶徒弟,管理人員帶后輩,一直延續下來。很多老字號已經換人經營或者倒閉,但廣州酒家的文化沒斷過。
另外,廣州酒家銳意改革和創新的意識很強。在物資缺乏的解放年代勇于創新,例如制作番薯宴,用粗料精做的工藝為大眾提供服務。
順應時代發展,滿足時代需求,是廣州酒家的成功密碼。
改革開放早期,在珠海、深圳學習之后,在“大三元”等港資餐飲業的啟發下,廣州酒家集資進行裝修改造。80年代初,私營、合資、國營多種經濟形態并存。廣州酒家主動學習與改造,面向社會招工,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
90年代,響應時代需要,廣州酒家學習現代企業制度開始組建集團,規范統一管理,大膽開連鎖店。首先在濱江西路投資上千萬元開設餐飲店,當時敢投并且成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時勢,二是地方發展,我們認為當時的海珠區肯定是會快速發展的。
南方周末:所以廣州酒家其實是和廣州這座城市一起成長的。
趙利平:是的。賺錢后廣州酒家開始籌備在體育東路百福廣場開店。在建最后一層的時候,因缺乏資金,體育東路店差點搞不成,變成爛尾樓。然后我們馬上組織職工集資,一共集資了2000萬把最后的工程完成。
南方周末:在當時來看,那應該是一個很大膽的決策。
趙利平:對,畢竟都是公司員工自己的錢,當時是很大膽的。體育東路店建設完成后,也隨著天河區的發展一路興旺。
回顧來看,我們每個酒樓的布點都選對了恰當的時機和地點,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后續發展的資金。
受香港的啟發,我們堂食的食物變成西餅屋里的食品銷售,擴大經營。月餅我們很早就在做,但真正發展起來是從1985年開始。西餅、月餅和半成品食品,必須有一個集中初加工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西村搞了一個食品廠,這也成了我們后來走食品工業之路的第一步。
這次路又走對了,通過“餐飲+食品”兩條腿走路,廣州酒家發展至今。
南方周末:也就是說從單純的茶樓變成了食品集團。
趙利平:2008年,金融資本市場很火,當時深圳已經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廣州不到50家。那個時候,廣州酒家啟動上市,擁抱資本市場。
2000年后的廣州酒家店
老字號有很多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廣州酒家上市也是迎合社會的發展,踩準每一個點,敢于創新、敢于迎接新生事物,之后迎來了更大的發展。
老字號的破與立
南方周末:在產品方面,廣州酒家創立八十多年來有無比較明顯的變化?
趙利平:除戰略發展外,我們在經營管理和產品創新上也迎合了時代的要求。比如剛才說到,比較困難的時期,我們推出番薯宴。80年代初,我們去深圳、珠海、香港學習,引進新的菜式和體現形式。這幾年,我們努力改變老字號老態龍鐘的形象。1983年我們改變過一次。2019年能夠看得見的改變,實際得益于前面很長一段時間的鋪墊。
第一塊:定標準。成立廚政中心和原材料的中央廚房。
為什么設立這兩個中心?現代經營耗費最多的是場地租金和人工成本。餐飲業每一個成本要摳好,否則肯定會影響盈利。中央廚房實行批量采購,統一采購標準。一方面集采便宜,另一方面抓住采購時機,此外還能夠把控品質。
然后是粗加工,粗加工需要大量的水和寬廣的場地,清洗和切割都在中央廚房進行,打造集約效應。同時“繡花的功夫”依然保留在店里,溫度、形象、口味都靠店里的大廚去實現。統籌分配,滿足供應又控制質量、節約成本。
第三個是調醬汁,醬汁是酒樓的獨門秘方。中央廚房能夠保證口味的統一性和品質,醬汁調好之后各店的口味也就統一了。
中央廚房承擔上述工作,廚政中心就專門做研發,制定標準、負責培訓和督導。在這樣的流程體系下,我們事先做好了80分的準備,剩下的就靠酒樓自己的發揮。
第二塊,做文化。從南粵王宴,到唐宋元明清五朝宴、滿漢大全筵,再到最近的民國粵味,我們開發了全鏈條文化宴。飲食文化的傳承很重要,我們可以從文化宴席鏈條看到飲食的演變過程,從服裝、器皿、儀式等讓更多人了解飲食文化,了解廣州飲食,更喜歡廣州的飲食。廣州酒家號稱“食在廣州第一家”,作為國有控股企業,更有責任去傳承文化。
第三塊,傳遞時代美學。廣州酒家的環境發生了改變,既有時尚氣息,又充滿地域文化、傳統文化元素。然后改變菜式,我們把傳統名菜解構,按照現代審美創新。創新分為兩個方面:向內和向外。向內就是把幾個經典菜重組或者說把一道經典菜拆成幾道;向外即加入新材料。我們將世界各地能融入粵菜的原材料加進來,比如魚子醬、黑松露等,在保持粵菜的精神和源流不變的基礎上創新。
我們根據區域和客群把廣州的25家店分為了三種類型。上下九老店和濱江老店秉持經典文化宴和復古風,堅持“食在廣州第一家”;沿江路店和臨江大道店比較商務和時尚的店,定位“體驗粵菜真諦”;家常、煙火氣濃厚,服務周邊居民的店,更注重性價比,“好吃才是硬道理”。每個店不同的廣告語,既告訴消費者酒樓定位,也告訴員工所要達到的要求。
廣州酒家沿江路店房間布局
南方周末:您有沒有研究過新的消費群體?作為一家老字號,您覺得新興網紅品牌跟老字號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趙利平:潮流的東西永遠都在流動,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要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廣州酒家也在變,順應時代的要求對每家店進行改造。例如,百福廣場店馬上啟動改造,體現文化,打造新的網紅打卡點;上下九老店則要改造為園林式,把舞臺和博物館融合進來,展現廣州酒家的歷史韻味。
廣州酒家陳家祠展覽
陶陶居(注:廣州酒家控股的另一家老字號)老店成功的改造給了我們底氣,當把歷史文化用美輪美奐的形式呈現的時候,老年人和年輕人都很喜歡。所以我覺得既要關注年輕一代,但是也要立足自身,了解品牌強項,以此出發與年輕一代結合。從自己的氣質出發,與消費者一起去探討、分享、感受,理解國家、區域、城市的文化。
南方周末:為了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廣州提出了“振興老字號”的重點工程。從老字號代表的角度上講,您認為老字號現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趙利平:很多老字號墨守成規,對時代和政策的觸覺不敏感。其次,很多老字號沒有及時處理歷史問題,積重難返。
廣州酒家的特點在于愿意嘗試新的東西。比如剛才說的食品工業,現在很多老字號還只守著餐飲一路。廣州酒家現在已經創建了4個食品工業基地,東西銷往世界各地。
疫情期間,食品工業撐起廣州酒家。2020年,餐飲業虧得一塌糊涂的時候,廣州酒家比2019年營收增加8%、利潤增加20%。疫情期間,我們堅持“餐飲樹品牌,食品做規?!?,把餐飲形象、品質和體驗感做好,盡量把損失控制好。餐飲上我們積極做外賣,食品上加大冷凍點心生產,保證供應、提高質量、提高口味。兩條腿走路,這是第一個創新。
第二個是積極探索新形式。在做好正宗粵菜同時,我們開了東南亞菜餐廳、未來餐廳、水上茶居,通過多種形式創新,豐富主體。食品工業則一直堅守品質。用最好的材料做最好的口味。
餐飲跟食品形成好的互動,互為支撐。把餐飲的挑剔基因移植在食品工業上,可以提高食品工業的品質;反過來,餐飲是試驗場,餐飲美食落地工業,也推動了食品的研發創新。
第三個,采用智能化生產。廣州酒家很早就應用了先進的食品生產設備。例如:賣月餅講究大市場、大數據、大生產。大市場就是銷往全世界各地,大數據是說每一盒月餅都有一個條碼,從生產到進入市場,可以監控溯源。缺貨馬上加大生產,通過大生產,我們一天可以生產幾十萬盒月餅,在很短的時間內滿足市場需要;貨太多就趕緊停一停,整個企業就活了。
“在哪個城市開店,就把文化帶到那座城市”
南方周末:大家的印象里,廣州酒家跟廣州的城市形象是強關聯的。您怎么看廣州酒家和廣州城市品牌的互動?未來如果廣州酒家要走向全球,怎么利用好廣州城市品牌?
趙利平:每一個區域的品牌、菜系和企業都有自己的個性。作為一家餐飲企業,我們在哪個城市開店,就把相應的食品、品牌和文化帶到那座城市,樹品牌,創規?!,F在廣州酒家開始要走向全國,拓展省外布局。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我們在深圳和佛山都有開店,后續可能會去珠海。廣州酒家緊跟政府號召,政府重點發展的地區,我們公司去發展一定是對的。所以我是想通過跟著政府政策,一步一步把廣州美食、文化和個性帶出去。
廣州酒家
南方周末:其實可以這么理解,消費者在吃包子、蝦餃的時候,吃的也是文化。
趙利平:對,吃東西的時候感受著嶺南的風俗、口味和習慣,樹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
網絡編輯:鄧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