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快照:現象與洞察
新冠疫情暴發近三年,社會變化之大,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最明顯的大概是,數字技術向生產和生活各領域加速滲透,工業社會向數字社會轉型。再看我們的生活,出行已經離不開健康碼、行程碼,支付已經離不開支付碼。兩年多的時間不長,卻給數字社會的成長帶來難得的機遇,數字生活的許多細節和微粒被不經意地推到了眼前。
經驗世界總是繁雜的,《有數》則以結構化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數字生活多維度、多場景、多時空的快照。每個人或許都能從快照中找到自己的影像,或自己曾經、正在目睹的數字社會現象。在《有數》里,有硬生生把無人知曉的二維碼拓展到34個地市、18個行業、8000多家門店的小鎮青年;有曾在工廠打工,卻不放棄自己的夢想,轉身成為野生碼農的年輕人;也有在掙扎中不斷調整孩子與數字產品間距離的媽媽。只要愿意,這樣的親切感足以讓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對我們產生啟發。
當這樣一本記錄大江南北普通人與數字技術故事的書放在你的面前時,一定會讓你想起,曾幾何時,數字技術還是社會精英的專有產品。在十幾億人的中國,只有不到二百人擁有電子郵件賬號,還需要撥號接入美國西海岸的專用服務器,才能使用電子郵件。而那個時候,一個家庭需要攢很久的錢才能安裝一部有線電話?,F在,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72歲的陳大爺都會用手機網購他心愛的釣魚竿,更不用說每天睜開眼就攥著手機的年輕人。數字技術和產品在無形中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塑造著數字時代的下沉世界。
書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展示了迄今為止數字時代帶給我們的驚喜與擔憂。從長遠來看,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數字社會也需要同步發展,而關鍵在于個體的與組織的數字素養提升。讓老年人能分辨互聯網信息的價值,讓企業為不同消費者提供適宜的數字產品等等,幾乎每一項都涉及到數字社會發展的兩面,一面是數字規制和治理,另一面則是數字素養的提升。而后者是更長久、更健康的。
之所以將數字素養的提升看作根本性的工作,因為通過《有數》的調研,我們發現了參與數字生活的多種形態。將一幅幅巖彩畫繪入數字產品的畫家,圍繞長城、故宮、山海經的風景開發數字產品的創意青年,深入田間追求農業智慧生產的農學博士,人到中年才實現追星夢的媽媽粉,被疫情圈在家里的網課留學生,他們的數字生活各有一番酸甜苦辣?!队袛怠酚涗浀牟粌H是人們如何與數字技術相遇的現實,還有經歷數字中國轉型期的人生況味,唯有不斷學習、更好地融入數字時代,才會實現社會層次的紅利普惠。
從生物性到社會性,每個人都不相同,巨大的異質性潛藏著巨大的市場??墒?,如何把潛在的市場變成存在的市場,才是獲得紅利的關鍵。在傳統場景里,如村寨和牧場,個體的特殊性沒有市場需求,也就無法變現?!队袛怠窞槲覀兯伎计凭种捞峁┝藚⒖?,數字技術從連接外界開始,一邊突破局部市場、一邊聚合零星分散的需求,打造一個統一的市場平臺,每個人的特殊性都有可能在平臺上的垂直領域實現變現。書中講述的縣城里直播的小妹大嫂,在廣州做單車游的布拉姆,在倫敦做中餐的扶霞,在劍川做民族音樂的段保杰等案例都成功地將自己擁有的特殊創造轉化為數字產品,在數字市場轉化為數字紅利。當然,這只是數字紅利的一部分,更大的數字紅利則是靠數字創新產生的。在《有數》里,讀者們可以看到企業主如何下定決心推動數字化轉型,在商業競爭里中流擊水的精彩故事。
翻完《有數》,當一個個場景在腦海里閃過,我意識到,這些紀實的文字越是細膩平常,越呼應了書章的根本立足點:科技向善。向善,除了賦能提高,還應扶持關懷。與90后、00后等數字原住民的如魚得水不同,成長在工業時代的老年人成為了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最直接的表現是,他們不會用智能手機,更不用說和健康碼、支付碼綁定的各項社會事務。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沒有享受到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與不會使用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走入另一個極端的沉迷于在線視頻的老年人,由于缺失多媒體信息辨別能力,許多老人把大量原本用于與家人共處的時間花在了滑動短視頻的聲色感受中?!队袛怠诽峁┝艘粋€讓人沉思的解釋,不少老年人集體走進了一個由算法推薦營造的世界,十幾秒的拿捏,填滿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縫隙。
如果把老年人對數字產品的依賴看作自主選擇的后果,那么,《有數》涉及的另一個群體——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青少年,他們沉迷于虛擬世界,則是社會需要承擔的責任。在中國的各個城市,可能都存在與《有數》相似的場景:又生下一對龍鳳胎的芳子在坐月子時期,就看著6歲的大女兒整天抱著手機玩。隨著龍鳳胎的長大,手機也成為了他們的玩具。疲于照顧三個小孩的芳子已經沒有更多精力管理孩子的手機沉迷。參照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論,數字產品的無腦化供給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體帶來的影響甚至是終身的??梢韵胍?,不少父母與手機爭奪孩子撫養權的斗爭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對于個體來說,給年邁的父母講講數字世界的趣聞,用把客戶當作自己孩子的心態來做產品,把良心寫進兒童算法推薦中,都是可知可做的努力。當然,僅有個體或個別組織的努力是不夠的,樹立科技向善的公司理念、運用公共政策促進數字公平則是提升數字素養的重要內容。這種積極有為的精神貫穿在《有數》的字里行間,無論是借數字東風改變人生的年輕人,還是吃力地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境遇的不同卻映照了態度的相通,相信科技,相信未來。
一個科技向善、數字為善的社會不是由抱怨建設起來的,而是在數字鴻溝等困難中增大數字紅利、提升數字公平中建設起來的。這是一個改變人類歷史的時代,每一個快照都有被珍視的歷史價值,期待《有數》繼續這樣的工作。
(作者系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數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