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現實主義者的困惑與思考
達利歐慣于根據豐富的實踐經驗、國際交往和歷史研究來建構和改進市場投資模型,這種模型思維成為橋水投資公司獨樹一幟的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他致力于建立一個更宏大的決策模型來回答一個更宏大的問題:如何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雖然我預計中美會有更多的嘗試和行動來實現更大程度和范圍的自給自足,但與此同時,進化的力量將強烈地推動我們以可能的方式走向更多的互聯。我們能做的就是去適應這兩種并行的趨勢?!?br />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訪華。一周后,《中美聯合公報》發表,標志著中美兩國結束二十多年的對抗,開始走向關系正?;?。那一周被尼克松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據尼克松的女婿大衛·艾森豪威爾回憶,出訪中國前,尼克松經常熱情洋溢地談論中國。那時的尼克松認為,盡管中國從一個多世紀的戰爭中走出來不久,但總有一天會成長為國際社會主要的甚至起主導性作用的大國,限制中國的崛起是錯誤的。
半個世紀過去了,世界格局和時代情緒已是滄海桑田。中美關系被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稱為“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也被一些美國政客視作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彼此依存又相互競爭成為中美關系的新常態。每個人都是巨大轉變的見證者,主動或被動地選擇著看待變化的視角和應對變化的努力。
73歲的瑞·達利歐(Ray Dalio)同樣站在這個復雜多變的十字路口。作為全球知名資產管理公司橋水的創始人,達利歐于2022年2月正式將公司的控制權移交給運營董事會。這個把機構當作機器兢兢業業維護和改進的“工程師”,正面臨著人生目標和責任的切換。
一直以來,達利歐最大的好奇在于摸清世界運轉的規律。如今,在美國國內外沖突愈發廣泛和激烈的背景下,人們該如何相處?這類思考常讓他在深夜失眠。2022年1月,達利歐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訪,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出生于美國的黃金年代,也親歷了中國的崛起,達利歐見證了中美關系由互惠互利走向激烈競爭。作為許多國家政策制定者的宏觀經濟顧問,他長于國際交往、精于歷史研究,在經濟前沿和高地感受著歷史的周期性波動,目睹著隨波動而生的震顫如暴風雨般襲來。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一些畫面仿佛照進現實:國際秩序正在發生變化,各方力量在碰撞中重組,小國成為大國間博弈的棋盤。槍炮、制裁與站隊攪動著本就充滿隔閡的世界,人們對善惡和真假的判定前所未有地分裂。達利歐同樣面臨著界定自身角色、責任和意義的挑戰,“每個人都自己決定,這(些挑戰)將如何影響我們的誠實和開放?!彼麑Α赌戏饺宋镏芸氛f。
爭議
2021年11月30日,在接受美國左翼媒體CNBC采訪后,瑞·達利歐陷入了一場輿論風波。
引燃導火索的是他在采訪中的一些論述,“美國人強調個人至上。而在中國,‘國家’包含‘國’和‘家’,中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家庭和集體?!彼难哉撗杆僬兄旅绹鴩鴥鹊呐u,尤其是右翼陣營的批評。批評者中不乏達利歐的朋友和同事,比如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深參議員米特·羅姆尼,以及時任橋水首席執行官戴維·麥科米克,后者即將卸任并籌備競選共和黨參議員。
風波發酵數日后,達利歐在包括右翼色彩的??怂梗‵OX)等媒體和個人社交平臺上做出澄清,“我在美國度過一生,我也花了大半輩子和中國打交道,這些經歷幫助我了解他們。我并不是在表達認同,我的首要目標是幫助理解?!弊鳛槿蛑暮暧^經濟和中國問題專家,達利歐是最常受媒體邀請來評論中國市場和政策的美國金融巨頭之一。
達利歐對中國的獨特認知源于過去近四十年他與中國各界頻繁的接觸和對中國的研究。達利歐創建的橋水不僅為其中國客戶管理著數額龐大的海外投資,也在持續加倉中國資產。2022年1月的信息披露顯示,橋水在海外發行的中國基金資產總值突破340億元人民幣。
在2021年9月的一場美國大型論壇上,達利歐被問道,“一些人主張,中國的崛起會威脅甚至替代美國的地位,任何美國人都不應該幫助中國走到那一步,你怎么看?”達利歐的回答很簡短,“中美可能互相構成威脅,但我們越是朝那個方向發展,就越需要加強對話溝通,增進互相理解和聯系,否則威脅可能會愈演愈烈?!?/p>
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政治民粹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抬頭,一些反對者將矛頭對準了達利歐以及部分在華擴大業務的華爾街金融機構。
正如達利歐在回應里所說,受緊張的雙邊關系影響的不只有橋水,“超過四萬名投資者,無數來自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銀行和公司,都面臨同樣的問題?!?/p>
雖然圍繞“脫鉤”的討論甚囂塵上,但當前中美經濟關系依然“龐大且復雜”。從貿易和投資數據來看,全球頭兩大經濟體的依存度仍處在高位。而對華爾街來說,擁有巨大體量和成長轉型空間的中國市場一直是必爭之地。特別是2020年以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化,除了資本市場,中國巨大的財富和資產管理市場也吸引著外資加速入華。
以美國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為例,2020年8月,貝萊德在中國拿到了業內首張外資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2021年9月,其中國基金管理子公司成立的首只基金,就從超過11.1萬名投資者手中籌集了66.8億元人民幣。
投資研究公司TS Lombard的中國經濟專家羅里·格林認為,華爾街和中國之間更密切的聯系有利于抵消中美關系更大范圍的下滑,“如果美國銀行在中國大舉投資,脫鉤就很難實現?!?/p>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無論是在深度、質量,還是在金融產品的豐富度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成長空間,是華爾街眼中最后一片亟待開發的凈土?,F階段華爾街的利益和中國發展的利益是相對一致的?!苯汇y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告訴《南方人物周刊》。
“一些美國人似乎會把矛頭指向任何有國際業務的美國企業,認為它們把自身利益放在了國家之上”,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美聯儲系統和紐約聯儲銀行前高管、蒙莫斯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羅伯茨表達了對達利歐因采訪言論受到攻擊的吃驚。羅伯茨認識許多和達利歐共事多年的朋友,“才華橫溢,有自驅力,但行為和談吐十分謙遜”是羅伯茨的這些朋友對達利歐的共識。
羅伯茨說,“美國主張言論自由,我很欽佩瑞愿意就爭議問題發表看法?!痹诋斍暗恼魏洼浾撋鷳B下,如此公開地探討有爭議性的話題并非容易的選擇。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盡管美國政府換屆、中美兩國經濟開始逐漸復蘇,中美雙邊關系卻比2020年更加緊張。報告指出,雖然有超過40%的美國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加大在華資源投入,但地緣政治和政策挑戰削弱了企業的樂觀情緒。
同時,因在華業務受政策影響等原因,曾經態度一致的美國商界開始出現分化。把握“混沌中的機遇”的另一面在于,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時常不得不在中美爭議問題上保持沉默或者措辭謹慎,尤其是當輿情和政策環境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