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復調:催眠術與近代中國
“近代中國催眠術的發展同時深陷在科學與偽科學、科學與迷信的爭議里。究其原因,無非是由于催眠術所動員的歷史行動者并不止于學院科學家,更多的是學院體制外的催眠師、留學生、自學者、政商人士以及數以萬計無名的中下層民眾?!?br />
“我們今天談催眠術,談的不只是催眠術,更是人們普遍而持續地對自己是誰、自己可以做什么,以及對未知、對自身與更深更廣闊世界之間關系的探索?!?br />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15年,年輕的住院醫師張邦彥離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投身科學史及科技與社會研究。對于棄醫從文,他是這樣解釋的:
“以科學的手段解決肉體耗損、病痛固然重要,但我更在意個人與集體是如何建立他們的身心靈和外在世界的秩序,或在失序中謀求療愈、共存、革新的安身立命之道?!?/span>
近代中國的催眠術成為他的第一個研究課題。在研究成果付梓之際,歷史學家黃克武作序道:“我覺得‘復調’二字最能彰顯全書之旨趣?!?/span>
長期以來,學界對近代中國科學史的研究集中在知識分子帶有政治意圖的科學宣言,也相信科學的啟蒙與進步來自上層精英的努力,卻忘記給予相形之下更龐大的人口應有的篇幅,忽略了科學在常民生活中展現的廣泛效應,以及常民活動為科學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許多時候,常民對科學的信念、投資、應用、誤識和挪用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并不亞于科學發現本身所帶來的改變。
催眠術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顯示,科學作為一種知識范疇,可以是多元、模糊且游移的,并與哲學、宗教和迷信等相互界定??茖W并非上層精英專屬,知識的傳播未必是“自上而下”;民眾并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生產者。
黃克武在序言中談及了五個“復調”:科學實踐之復調、身體的復調、精神的復調、科學的復調和地理的復調。以往對催眠術的研究,多以歐洲為中心,忽略或排斥它在其他地區的發展。這是長期以來西方科學史研究強調中心而忽略“邊陲”的偏見。張邦彥則將近代中國催眠術放在中西、古今交織的歷史脈絡之中來觀察其多元意涵,考察催眠術由西方經日本傳入中國的知識流動,以及催眠術在中國社會發生的各種變化。
2020年,《精神的復調》在中國臺灣出版,受到了歷史、心理、文學甚至藝術領域的關注。次年末,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簡體中文版,更名為《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令出版社意外的是,在正式出版前,這本書在豆瓣網上收獲了五六倍于往常學術新作的關注。
《南方人物周刊》對張邦彥的采訪不僅圍繞近代科學史,也圍繞一個青年人如何探索自己的道路。他坦言自己當初順從了社會主流的期待,進入醫學系。七年學業結束,進入醫院的第一年,他決定轉向人文社科研究,以解答自己對人生的不滿足與不甘心,以探索人生是否會有其他可能性:
“我的日常臨床工作崇尚專注于當下的冷靜與理性,但透過書寫過去人們的諸多努力、嘗試和對理想或可欲事物的追尋,不論他們偉大或渺小、成功或失敗、脆弱或堅韌,很大程度上都讓我重新找回被壓抑的熱情與感性?!彼f,“我們今天談催眠術,談的不只是催眠術,更是人們普遍而持續地對自己是誰、對未知、對自身與更深更廣闊世界之間關系的探索?!?/span>
盡管研究成果備受好評,而立之年的張邦彥卻認為自己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人生要往哪里走。他帶著新知,再次回到醫院,在環境及職業醫學部做住院醫師,在這個醫學與社會結合緊密的領域,探索是否有自己值得投身之處。三年后,在導師王文基的鼓勵下,他前往英國牛津大學繼續科學史的研究。
當我們聊起年過三十仍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是否會感到一些壓力時,他解釋自己碩士期間每周在診所兼職兩天,有穩定的收入令家里放心,也提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不鼎力支持,但也不反對。
“我要把這本書獻給我摯愛的家人?;蛟S因為世代及教育背景的差異,使得我經常不知道如何向他們解釋自己在做些什么,他們也困惑于為何我總是深鎖房門,足不出戶。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寬厚地支持我的每一個選擇。從過去到現在,我何其有幸能帶著他們的祝福及體諒,朝向未知而開放的將來?!睆埌顝┰谌珪Y尾寫道。
▲張邦彥
催眠術風行于近代中國
南方人物周刊:首先還是想了解一下,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