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野地里的百合花那樣生活
“全民基本收入”正在成為全球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議題,而許多人對此思想有不少誤解,造成了討論、辯論上的“雞同鴨講”,《全民基本收入》一書旨在厘清概念,提供這個理論的基本定義和可供討論的深入文本。一種新理論學說的出現,我們應該首先充分理解其定義和內涵,之后再就其可行性展開討論。
《全民基本收入》,(比利時)菲利普·范·帕里斯、楊尼克·范德波特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版,88.00元。
“全民基本收入”主張的提出背景,首先是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普及,將有可能造成勞動力崗位的銳減;其次是隨著充分就業和社會福利政策的引入和發展,獨立的、高度組織化的雇主和雇工群體之間的自由集體談判已經成為設定工資最不合時宜也最危險的手段,而全民基本收入將有利于不通過提升工資來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再次,全民基本收入將有助于實現節能減排的環保生活理念,減少消費,“極簡生活”“斷舍離”,這是一種新型的環保生活理念。同時也給低收入人群帶來閑暇時間,使他們就業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去從事自己厭惡的工作,提高某些社會嫌棄職業的薪酬待遇水平。給予所有人在有償工作、教育、照護和志愿服務之間更大的轉換自由,不僅是公平的,而且在經濟上也是明智的?;臼杖胧菫榱吮阌谖覀兯腥藢ふ椅覀兿矚g做并且能做好的事,而不管是否通過有償就業的方式。
《全民基本收入》一書總共8章,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厘清“全民基本收入”的基本定義、概念,并分析了相關替代方案的優劣;第二部分總結了人類社會保障和全面基本收入出現的歷史;第三部分則是從道德、經濟、政治、全球化時代等各方面,考察了“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行性和社會實踐的進展情況。
“全民基本收入”的主張是:給所有人定期發放一筆現金收入,以個人為基礎,沒有經濟狀況審查和工作要求。全民基本收入與其他社會保障的替代方案相比,基本收入的無門檻和沒有強制勞動要求,可以減少領取者身份資格審核的麻煩,發放現金還能避免分發實物容易引發的官僚主義弊病,最大程度上節省行政成本。作者主張將基本收入金額設定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5%,但這個具體數額其實是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國情進行調整,而且是一種福利的疊加,而非替代原有的公共資助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服務。
追溯歷史,早在18世紀末歐洲就出現“全民基本收入”的構想,20世紀80年代初,基本收入開始在歐洲多個國家出現,并逐漸發展為國際辯論和全球行動主義的主題?;臼杖氲臉嬒胗赏旭R斯·潘恩最早提出,他提議“建立一個國家基金,當每個人年滿21歲時,即可得到15英鎊的現金,用來部分補償由于引入土地財產制度而導致的人民的遺產損失。同時,現有50歲以上的人將獲得每年10英鎊的終身年金,其他人年滿50歲后也會得到同樣的終身年金?!迸硕鬟@個提議與基本收入最為接近,是一種普遍、無義務的、個人化的現金支付,其道德辯護是:地球是人類共同的財產,是所有人共同創建的,無論貧富都有資格分得一份。個人財產是社會的產物,沒有社會的幫助,個人無法取得私人財產,如同個人無法創造出土地一樣。除了潘恩,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傅里葉、哲學家羅素等,也有提出類似基本收入的“社會分紅”“國家分紅”的思想,連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新自由主義者也明確支持將最低收入方案作為自由社會的永久特征,認為最低收入保障可以提供給所有人,并在市場之外提供對市場體系的補充,是“真正自由的必要條件”。
一直以來許多人在道德上對全民基本收入有過激烈反對,譬如認為這是“養懶人”,他們認為工作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工作要求的收入相當于獎勵“懶惰”這種惡行,還有認為全民基本收入“違背廣泛接受的正義觀念:身體健全的人靠別人的勞動供養是不公平的?!北緯髡邔Υ擞^點進行了批駁,指出“全民基本收入”本質上是“社會饋贈”或“社會禮物”的平等化。實際上我們今天的工作收入,并非僅僅是我們當下付出勞動的結果,而是與前人勞動(物化為資本和機器)和消耗大自然資源是分不開的,也和我們受教育機會和工作合作伙伴的差異有關。因此,我們當下的工作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實際上是“社會禮物”,但因為我們每人的家庭出身和教育機會的不同,我們享受“社會禮物”或“社會繼承”的程度其實是差異很大的?!叭窕臼杖搿本褪且獙崿F最起碼的“社會禮物”或“社會繼承”的平等化。
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指出,全球化趨勢下勞動者即使勤奮勞動,其收入也遠遠趕不上資本投資所得的利潤增長速度,由于資本食利者處于經濟上的有利地位,因此富人往往享有更多的閑暇,可以從事自己的興趣、愛好,而窮人則往往由于經濟地位低下而失去職業選擇、培訓的機會,甚至為了謀生而不得不選擇很少閑暇的工作。而全民基本收入的推廣,將保障窮人也擁有閑暇的權利,由于基本收入僅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食品、衣服等)無力支付奢侈品,但這個基礎可以使窮人有更大的職業選擇、培訓的閑暇和機遇,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羅素認為:“現代技術使一定限度內的閑暇不再是少數特權階層所獨享的權利,而是可以由社會大眾分享的權利。工作的道德是奴隸的道德,現代世界不再需要奴隸?!?/p>
全民基本收入在歐洲各個政治團體之間還不能達成共識,有不少反對者,也有很多支持者。也許有一天,“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將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承認“自愿極簡生活”的內在價值,即精神優于物質;或者相信經濟進步的關鍵是解放人類,而不是盡可能擴大人民的消費潛力。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那一天終將到來,經濟增長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讓僅存的工作盡可能廣泛地在人們之間分享……我們將再次重視目的甚于手段,欣賞美善甚于有用。我們將尊崇那些能叫我們如何充實正當度日的人,他們令人如沐春風,能從事物中獲得直接的樂趣,就像野地里的百合花,毫不勞苦但欣欣向榮?!?/p>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