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板塊大回調,何時穿越“寒冬”?
“最近一直有(港股)18A企業打電話和我探討如何做好投資人教育,公司都希望通過行業研報給投資人灌輸正確的投資理念?!?br />
“前兩年一些中國藥企的估值趕英超美,甚至一度擠入全球藥企估值排名的前十前二十位,這已經不是泡沫可以解釋的了,可以說是估值體系和數量級的錯判?!辟Y本市場目前正是“浪急風高”的階段,對于生物醫藥公司的估值標準,正經歷一個重建的過程。
“除‘去泡沫’之外,醫藥板塊也有很多概念是被錯殺了,比如疫苗、中藥、生物藥,包括最近很熱門的生長激素等,但市場很少出現V型反彈,需要一段時間來讓投資者拾回信心?!?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雖然現在整個醫藥行業的平均估值已跌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但醫藥行業發展現狀遠勝當年。
“兩年了,我在做時間的朋友,但我的錢離開了我?!笨粗?23%的持有收益率,購買了數萬元醫藥基金的“基民”陳楠為沒有及時“減倉”懊悔不已。
2020年3月武漢疫情初步平穩后,陳楠開始購買醫藥基金,盈利最高時一度接近翻倍?!岸颊f醫藥行業是價值投資,得長期持有?!?/p>
遺憾的是,“寒冬”來得太快,持續太久。從2021年7月1日至今,在這一輪歷時超8個月、令無數“基民”心驚肉跳的大幅調整中,中證醫療指數成分股自2021年高點平均回撤超50%,多只明星醫藥股跌幅超七成。
這一輪下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對帶量采購政策的誤解。華興證券研究所負責人、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趙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繼化藥之后,高值醫用耗材、中成藥、生物制藥(含胰島素)、血液制品等品種,陸續啟動帶量采購,市場擔心在大幅降價的情況下會影響行業參與者的利潤率。
疊加俄烏沖突、全球市場波動等外部因素,市場持續低迷也就不難理解——同一時期醫藥板塊在港股和納斯達克的表現也很疲軟。
“美股納斯達克生物醫藥指數(XBI)跌幅也超過50%,尤其對小市值的、未盈利的創新型醫藥企業影響極大?!眹鴥茸钤缫慌镝t藥專業投資機構之一——倚鋒資本管理合伙人朱湃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高溢價向正常估值回調以及國際局勢影響資本趨于保守、資金流向比生物制藥更前沿的技術領域等,可能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
趙冰認為,現在整個醫藥行業的平均估值已經跌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但醫藥行業發展現狀遠勝當年,此刻恰是需要投資者厚積信心、值得堅守的時候?!爸袊t藥行業的核心投資邏輯,其實就只有一個——看國家醫?;鸬馁Y金增速,只要它仍維持雙位數的增長,行業的基本面就沒有問題?!?/p>
資本市場“浪急風高”
從2021年年末開始,陳楠的賬戶上有多次加倉醫藥基金的記錄,但頻繁“抄不到底”,這讓他虧掉了過去一年在基金市場的全部收益。
2022年3月以來,多家國內券商喊出“醫藥估值已經接近于歷史最低水平”“醫藥底部來臨”,但無論機構投資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