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音創意”的妙譯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錢鍾書顯然對艾略特(上圖)的評價不高,他在一篇散文里,把這位英美大詩人的尊名翻譯為“愛利惡德”。
從“可口可樂”說起
對著電腦屏幕敲文打字,旁邊總會有一小碟花生米,一罐“零度”可口可樂?;ㄉ断?,或會帶來靈感;飲品除了實際的作用,還有象征意味:從事寫作或翻譯者,可從這個譯名獲得創意。相傳蔣彝把Coca Cola翻譯為“可口可樂”,這是個“經典級”的美妙音譯,在商業翻譯史上地位崇高。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里,舶來商品名字的翻譯,常有令人欣喜之作。香港人每逢喜慶宴會,喜歡以一種名為“百事吉”的白蘭地酒奉客,好意頭嘛!這個牌子的酒,原名是Bisquit,與“百事吉”在意義上毫無關聯;當年翻譯者的創意如杯中美酒滿溢,想出了嘉名。
我把“可口可樂”“百事吉”這類翻譯,稱為“依音創意的妙譯”。翻譯者依照原文讀音,創造一個語詞,其讀音與原文讀音相同或相近,其意義則為譯者的主觀思維服務,務求表達譯者的情理或趣味。這樣的翻譯,可雅可俗,可善頌,可惡搞,力求巧妙有趣。香港的翻譯者,在“善頌”的商業翻譯上,向來有出色的表現。
香水的一個品牌Revlon香港翻譯做“露華濃”,其美名使我們想起二李的詩篇:李商隱詩歌意象的秾麗;李白的名句“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多年前如果已經有“露華濃”系列的香水和化妝品,它們一定會成為御用之寶——唐明皇必會送給楊貴妃專用?!奥度A濃”這個妙譯詩意馥郁,香飄海峽兩岸,臺灣和大陸都先后為其濃香所襲。另一香水品牌Chanel,香港翻譯為“仙奴”的,音近而意奇,但其香氣飄不過鯉魚門;北上廣深既不“仙”也不“奴”,而嘉其名為“香奈兒”。這譯名的“奈”字有奈何、如何之意;誠然情思雅逸,耐人尋味,也是個音近意妙的佳譯。
說回“仙奴”。這是人人平等的時代,怎能當人奴隸?但仙人卻都是俊男美女,當仙人的奴隸,浪漫啊,有仙氣啊,說不定沾了仙氣可長生不死呢!香港有街名“麥當奴道”(MacDonnell Road),曾經把名播全球的快餐店McDonald’s翻譯為“麥當奴”,曾經把美國總統Ronald Reagan翻譯為“朗奴·列根”。以上這些“奴”,都是殖民地時代的產物。當時的奴顏婢意隱隱潛在某些港人的心里?當然,論者可以辯解:McDonald、Ronald等詞末音節的首字母是n而不是l,因此譯名用“奴”而不用“勞”。
Firenze“翡冷翠”:不冷也不翡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