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菁菁:做平衡與共情的支點

史菁菁JoyceShi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平面設計師與視覺藝術家,畢業于帕森斯設計學院,目前生活與工作于紐約。她曾與美國的多家科技公司、廣告事務所以及設計工作室共同執行過項目,也曾作為獨立設計師活躍在不同領域。她在工作之余維持著自出版計劃“GAxisPress”以及一些實驗性藝術創作,涉及媒介有書籍、字體、網頁、版畫、插畫等。她的自出版作品曾在全球各地藝術書展展出,并獲得過ICVA優秀獎、靳埭強設計獎等榮譽。

小編:你出生在上海,工作在紐約,你認為上海和紐約兩座城市的不同特質和文化給了你怎樣不同的創作靈感和對事物的理解,有具體的例子更好。

史菁菁:上海是我出生、成長的城市,也是我很多創作的根部和發源地。在很多對設計的理解成型之前,我就已經在用很多體裁試圖表達一些我成長中感受到的、關于文化的思考。而紐約是我系統性學習設計的地方,也遇到了很多專業領域中的同僚、導師。在紐約學習、工作的經歷更像是對原有的思考加深、擴展。而二者的共性我認為則是在保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入全球性的思維。

比如在工作時,很多時候我們會碰到全球性的項目,即便公司和客戶都基于紐約,也會與歐洲、亞洲等地的實施人對接,最終成品將會在各個國家、地區、文化群體展示。此時,設計師就需要考慮到一個概念是否在廣義上能引起受眾的共鳴。而我過去與多個國家的客戶和公司合作的經歷就對此有很大的幫助。這種經歷不僅僅是一個大的框架,更是能和不同的人共情、理解每個文化間的細微差別,以做到通過設計關懷他人。

自出版書籍

小編:你的創作以項目類型的廣泛性著稱,其中有自發性的、也有商業性質的,一些項目也獲得過該專業領域的獎項。那么未來的作品方向會在哪里,你還希望做哪方面嘗試?

史菁菁作為設計師,我通常在創作的體裁上盡可能地做多嘗試。目前的項目和作品已經包括了品牌設計、書籍設計、網頁設計(創意代碼)、純藝術創作、廣告、版畫等等。其中,我的自出版書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有幸通過一些書籍獲得過一些設計獎項、參加過多個海內外藝術書展。這類自發性的項目是除去商業項目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們真正給了我們以獨立的姿態面對世界的力量。

而除此之外,我也嘗試在合作的公司、工作室和客戶上盡可能跳出舒適圈,嘗試一些不被定義的類型。比如,近期我入職了一家紐約的4A廣告公司,一些項目,比如電視廣告的設計、藝術指導,是作為獨立平面設計師的我從未接觸過的。這樣的嘗試讓我能時常拓寬自己對設計這個學科的理解,并且不被過去的一些成就束縛,勇于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自出版書籍《昔日熟悉而熱愛的事物變得陌生》

網頁設計/創意代碼surface/emotion

小編:在過去6年的經歷里,你與許多類型的公司和客戶有過合作,這些項目也經常得到認可。有哪一段經歷尤其突出、給了你不同的思考?

史菁菁2021年下半年,我作為一個科技初創公司的內部高級設計師與Pentagram設計事務所共同執行了公司的品牌更迭項目。項目的需求基于公司在發展期需要一個獨特的身份,從一個傳統行業的許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塑造一個年輕的、敢于冒險的、高科技的企業形象。而其中尤為困難的點是,由于這個方向從未被行業其他公司實踐過,公司的CEO對運用太多超脫的設計語言感到猶豫,因而當Pentagram的設計師嘗試提案一些能真正符合公司的新目標的設計時,方案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推進。

作為公司內部的設計師,此時我的責任便是基于我同時對公司目標和設計的理解,說服CEO投資在最有潛力的方案上,即便對他而言這顯得非常不確定。最終,通過很多輪的溝通,我們達成了一致。對于這個項目而言,盡管我并未過多地參與具體設計實施的環節,卻在另一個位置上推進了項目的實施,以及大體的創意方向。這種縱觀整體、有效溝通的技能對于設計師而言,與有能力產出具體的方案一樣重要。

Crabyne的新品牌形象

小編:你的作品給了很多藝術家和藝術學生啟發,那誰是你的啟蒙人?給了你怎樣的認知和幫助?

史菁菁我這些年一直助力于幫助年輕的、剛剛入行的設計師以及設計學生,不僅僅從專業的角度,也通過分享我對設計這個概念廣義上的思考。有時,我也會收到一些初學者的聯系,闡述他們的一些困惑,尤其是剛剛開始面對客戶時的溝通困難。這些碰壁是很多人都會有的,聯想到我自己專業剛剛起步的經歷,我也更認為作為在行業里有一定經驗的設計師,去引導年輕的設計師渡過不確定的時刻也是我們的職責。

我在大學時的導師和在廣告公司工作時的直屬上司在很大程度上就幫助了我自己從理想的創作者到面對現實的設計師這一階段的過度。而這也是很多設計師不愿談及的一點。事實是,我們的工作具有服務性質,我們產出的創作通常需要同時滿足很多個緯度和需求——我們自己的表達欲,作為商品的價值和為受眾服務的感情價值等。如果對此沒有充足的理解,我們很容易變得狹隘,而忽視設計能表達的、更豐富的意義。為了規避變得自大和盲目,我們則需要永遠傾聽他人的反饋——客戶的反饋,受眾真正的需求,其他伙伴對設計感到不確定時,其真正的理由是什么?然后發現問題的本質,從專業的角度提供解決方案。這一點也是我現在在帶領年輕設計師時一直想提出的——設計永遠從對問題的思考出發,而非僅僅浮于表面。

書籍設計項目《雜音》

小編:作為一個在甲方、乙方、和作為自由設計師都有過項目經歷的創作者,你認為怎么來平衡興趣與現實(盈利賺錢)這方面的關系,有好的途徑方式嗎?

史菁菁回到剛才提到的設計所需要滿足的多個維度和需求,如所服務品牌的商業價值、受眾看到設計時的感觸,和我們創作者自己的表達需求,首先我們要相信它們并不是不可能同時被滿足的,但也需要我們在需要時做出取舍,為所認為最重要的那一項服務。

比如,許多在乙方工作的設計師可能都會接手過自己不感興趣、但是從公司角度來看又很必須的項目,又或者是碰到過不理解設計的客戶。那么,除了盡自己所能在有限的表達空間里做到極致之外,我認為很有效的一點便是從客戶的角度理解他們的終極需求,而不僅僅是執行某個任務(比如更改顏色,將某一個標識放大)。這個舉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受眾會接受嗎?如果我們覺得不能,或者不必要,那就提出其他的方案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情況下,這樣就能將設計師和客戶的利益趨同,而不是我們站在互相的對立面。

誠然,很多情況我們還是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對立——這也是很多創作者一生都在挑戰的難題。我自己的做法是,將不可避免的工作盡力做好之外,也留下時間給自己思考、喘息,做一些自發性的項目(我通常稱之為catharsis,一個自我的感情凈化),比如自出版書籍,或者投身設計教育,最大程度地平衡“自我表達”和“盈利需求”。而避免自己成為不再思考、只是執行的設計機器。

自出版書籍《我與我的青年時代緊緊相擁》

小編:你多次提到自發性項目和商業性項目之間的平衡,以及在項目類型上的拓寬。過去的作品哪一個是你最滿意的,你如何定義一個設計的成功?

史菁菁關于一個設計項目的成功,其實有許多方面。但是個人而言,我最關注的無非是“我是否表達了合適的、真正有意義的話語”以及“我的受眾是否真的受益于此”。因而,于我而言,設計更像是我們之間的一場會話,我渴望表達,也渴望被傾聽和被反饋。

2020年年末到2021年間,我創作了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系列,“物品,記憶,死亡,自我(Objects,Memories,Death,Us.),項目涉及包括書籍設計、手工書、動態影像、攝影、網頁設計、寫作等多個領域,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有關“自我剖析”的方方面面,也繼而發展成一個不斷自我完善、進化的獨立宇宙。這個項目中,我也記錄了一些陌生人出于各種原因選擇死亡的例子,并且表達了目前年輕人對于所謂“活著的意義”所感到的迷?!@也是一個時代的特征,它們纖細、敏感、在傳統思想和個人思考沖突對立時感到困惑、痛苦…在創作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我隨時保持著對受眾反應的敏感。許多人在看到這個故事時的釋然、共情、被理解,都成為我繼續創作的動力。有時,作品打動人并不需要多么宏大,興許只是一個瞬間,便足以讓作者與觀眾聯系起來。

"Objects,Memories,Death,Us."

裝置藝術ami

小編:你提到成熟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不僅僅需要關注自身作品、更需要為群體擔起責任,成為好的導師。你是否有欣賞的創作者,他們有什么共性是你認為創作者們需要學習的?

史菁菁是的,事實上,我并不認同“將藝術與藝術家分割開來”這個說法。我認為,好的作品是來源于創作者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和共情,任何真摯的作品都應該反應創作者的初衷——他們所關切的、認為應該被訴說的話語,創作應當是我們表達對世界態度的一個方式。其中,我尤為尊敬的是同樣能夠打破創作邊界的創作者,或者說,有著“不同身份”的創作者。當一個作品,或者一個創作者的世界不再被僅僅一個維度定義,它通常也能傳達更富有層次的信息。我身邊不少創作者都同時保有著如“藝術家”、“設計師”、“學者”、“導師”等諸多頭銜,而他們也能夠將一個極為宏大的命題融入不同類型的創作中。

史菁菁始終相信,創作作為一種沒有邊際的力量,能夠賦權以本土的青年藝術家社群,傳遞有意義的故事與訊息,并最終成為我們面向世界的文化的一部分。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