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染病學專家曾祈殷:香港不應成為國家防疫的“缺口”
27日,香港醫院管理局表示,已有約350名病人在香港亞博館方艙醫院內接受治療,運作順暢,有望能接收更多病人。近一周來,香港疫情雖有所緩和,但確診數字仍然高企,社會上普遍關心香港若下個月放寬社交措施會不會引發疫情反彈?這波疫情的死亡率為何偏高?暫緩全民檢測是否意味著“躺平”?
近日,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接受南方網、“今日香港地”記者專訪時,對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一一作答并明確表示,香港不應成為國家防疫“缺口”。
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須先滿足兩大條件
上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防疫抗疫措施“復?!甭肪€圖,包括在4月1日起取消九個國家的“禁飛令”,縮短入境檢疫期限至最少7日;若疫情持續放緩、無反彈,社交距離措施將從4月21日起分三個月三個階段逐步放寬。
對此,曾祈殷在專訪中表示,在決定是否應該放寬社交距離等措施時是會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先決條件就是疫情已經平緩,其次香港社會須實現較高的免疫水平?!疤貐^政府不會不理會突發事件或者疫情反彈,貿然放寬社交措施?!彼f,這些看似放寬,但都必須有嚴格的防疫安排做保障。
曾祈殷判斷,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已過,在接下來的4個星期會逐步回落,預計到4月底時,每日的確診數字應該會低于1000宗。所謂“放開”,必須是“有計劃、有方針、有配套地去放寬政策”,比如在一些表列處所仍要使用安心出行和疫苗護照,才能被允許進入等等?!跋愀鄄粦蔀閲业姆酪呷笨??!彼f。
至于會不會有第六波的來臨,曾祈殷認為,疫情反彈的風險一定存在,但可能是日增100至300宗的輕微反彈,“通過疫苗接種和群體感染,在社區當中,對于新冠病毒Omicron的免疫屏障已經有相對較高的水平?!?/p>
四大原因致染疫者死亡率偏高
截至3月24日,第五波疫情累計已有108.9萬人確診,占香港740萬人口的14.7%;同期共有6364名患者不治,占確診者0.59%,占總人口比率則為0.09%,即平均每一萬人中,有9人染疫死亡,這一數字雖然比部分西方國家低,但在亞洲已處高位。曾祈殷說,當前的抗疫工作仍要聚焦“三減”,即減少死亡、重癥和感染。他說,死亡率偏高,主要是因為長者死亡率較高,其原因,一是因為他們中大部分沒有接種疫苗,或者還沒有接種完三針疫苗。據介紹,在第五波疫情暴發之前,香港80歲及以上的長者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接種過兩劑疫苗。二是因為大部分長者都住在安老院舍,如果防疫措施不夠理想,極易出現相互交叉感染,導致院舍暴發。截至3月初,全港共755間安老院舍爆發感染,所占比例高達72%。曾祈殷說,院舍長者免疫力弱,而且大部分人都有免疫系統疾病,一旦感染,輕癥急速變重癥。三是因為長者的免疫能力比較低,很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有問題,患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腎病,還有患癌癥者,所以他們較容易感染,感染后康復也沒有那么容易。四是因為在本輪疫情暴發初期,確診病例出現了爆發上升,幾乎癱瘓了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很多長者未能得到及時救治,這些原因最終導致長者死亡率激增。
早期服用抗病毒藥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目前長者疫苗接種率仍比較低,是因為有些長者對疫苗仍有誤解?!痹硪筇寡?,香港早期開展疫苗接種計劃,發生了一些接種疫苗后的意外事件,當時輿論聲音混亂,有關部門未能及時清晰說明這些事件是否與疫苗接種相關,導致很多長者或長者家屬反對接種疫苗,未來如何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也是香港抗疫成功與否的關鍵。
此外,曾祈殷指出,如果長者或者高危群組能夠在早期服用抗病毒藥,也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但第五波疫情證明,香港醫療系統在這方面的準備并不充足。他認為,在采購藥物及其他防疫用品方面,應該要“特事特辦”,但目前相關機制仍顯僵化,早前申請藥物采購耗時超過半年,“希望經此一‘疫’,我們要明白要兩手準備,即預防和治療手段都要齊備?!?/p>
感謝內地醫護援港共抗疫情
27日,香港醫院管理局表示,目前內地援港醫護人員與香港醫護人員運作順暢,方艙醫院也有望能接收更多病人。至于是否要增開更多治療設施或邀請更多援港醫護主要視乎未來疫情發展。
“首先一定要感謝內地醫護來到香港,和我們一起去打這場戰疫?!痹硪笳f,香港第五波疫情來得很快、很急、很嚴峻,的確要多方的努力才能讓我們渡過難關?!拔覀円欢〞蛢鹊氐尼t護緊密合作,大家都是中國人,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p>
曾祈殷認為,目前內地醫學水平很高,與香港慣常接觸的西方醫學相比,沒有太大分別?!案螞r我們的目標都是救治感染了新冠的病人,大家的看法、方式是完全一致的?!?/p>
以下是專訪具體內容:
特區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政策須有先決條件
今日香港地:日前,特區政府宣布了逐步“放寬”防疫政策。您認為,真正放寬,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曾祈殷:大前提,或者說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疫情平緩、一路好轉的情況下才會放寬。其次,香港社會須實現較高的免疫水平。特區政府不會不理會突發事件或者疫情反彈,貿然放寬社交措施。
同時,所謂的地方開放或放寬措施,其實還是有要求的。比如上學,家長們要帶他們的子女去接種疫苗;所有教職員起碼要打了兩針的新冠疫苗,才能恢復實體上課等。放寬不是沒計劃、沒方針、沒配套地去放寬政策。
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已過,在接下來的4個星期會逐步回落,預計到4月底時,每日的確診數字應該會低于1000宗。
死亡率偏高主要是四方面原因
今日香港地:為什么此輪疫情,香港的死亡率相對較高?
曾祈殷:香港的主要死亡患者是長者。因為長者大部分沒有接種疫苗,或者還沒有接種完三針疫苗。正是這種情況,造成了相對較高的死亡率。
第二,就是很多長者住在安老院等院舍里,如果院舍里面的環境不理想,就很容易造成院舍疫情的群體性暴發。過去有很多例子,都是這樣。
第三,長者的免疫能力比較低,很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有問題,患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腎病,還有患癌癥者,所以他們較容易感染,感染后康復也沒有那么容易。
第四,此輪疫情暴發初期,感染病例呈現爆炸式上升,令整個醫療系統癱瘓。有些長者可能未能獲得及時醫治。
今日香港地:為什么長者的疫苗接種率非常低?
曾祈殷:最主要是有部分市民對疫苗接種存有誤解。尤其是可能在實施疫苗接種計劃的早期,一些相關接種疫苗后意外事件發生后,我們未能很清晰地說明是否與疫苗相關,所以造成社會大眾在接種疫苗方面有一些誤解。加上我們有不少長者,或者他們的家人反對接種疫苗,導致長者接種疫苗的情況是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遠遠落后于內地。所以,接下來我們要研究如何提升長者的疫苗接種率。
疫情嚴重,三方面工作需要反思
今日香港地:本輪疫情如此嚴重,香港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措施是否存在漏洞?
曾祈殷:首先,我們的計劃相對于疫情的發展有些滯后。譬如疫苗接種,如果我們早點公布疫苗護照的實施日期,可能每位市民都會考慮,打疫苗和沒打疫苗,在工作、社交生活上原來有這么大影響。我想很多香港人就會早點去接種疫苗。如果之前很多人都去接種了疫苗,打齊三針,那受感染的人數和死亡人數可能未必這么高。
還有,就是我們在臨床上的預備,尤其是一些口服抗病毒藥物準備不充足??诜共《舅幗o一些早期染疫人士服用,尤其是一些長者或者高危群組服用,可以大大減低死亡率。但過去,特區政府、衛生署、醫管局忽略了我們需要大量購買口服抗病毒藥的計劃。因為根據我的資料,申請這些口服液都已經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其實有很多抗疫措施,比如購買一些常備藥或者選購防疫用品上,我們要特事特辦的。在這件事情上,制度是有些僵化。所以,我希望經此一“疫”,我們要明白,萬事我們都要有兩手準備。
另外,我們不得不提的還有流行病學追蹤的模式可不可以做得更加科學化和到位,可不可以反應更加快一點?我相信有關方面都要去檢討。
全民檢測只是暫緩,不是不做
今日香港地:從傳染病防治的角度來說,您認為香港應采用怎樣的防疫策略?
曾祈殷: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匯合的地方,我們一方面背靠祖國內地,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和西方國家有著商務往來,我們也希望這些貿易往來可以透過香港進入內地。但不管怎樣,在接下來的抗疫路上,香港不應成為國家的防疫“缺口”。
今日香港地:您怎么看港府暫緩全民檢測?是意味著“躺平”嗎?
曾祈殷:我留意林鄭月娥特首所用的字眼是“暫緩”,即暫時不做而已。等疫情到了本輪疫情較往后的階段和確診宗數較少的時候,我相信仍然會做的。
全民檢測的確是有作用,就是將隱形患者揪出來,還有就是希望能夠截斷一些傳播鏈。但我們目前最主要是集中人手資源去降低死亡率、降低重癥率和降低感染率。如果現在立即做全民檢測,真的發現一些個案,流行病學追蹤的功夫跟得上嗎?還有社區的組織能力、一些硬件比如隔離設施、醫院床位準備好了嗎?相關的工作人員是否已經就位等等,全部的配套都需要我們通盤考慮,確保一切準備好了。不能驗到哪個人出來,結果沒有足夠人手去追蹤或者安排他隔離。
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香港沒有內地的省市那么有經驗。我們不希望讓市民失望,同樣地我們也不希望不去做。因為我們始終是要和內地通關,必須通過全民檢測來判斷香港的風險究竟如何,才有可能實現與內地通關。
如果我們延后做全民檢測,另外一個好處是受過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士,可能已經由陽轉為陰?,F在在臨床上,我們會見到一些康復者,他體內仍會有一些病毒可以檢測到,但檢測到陽性不代表他真的是一個傳播者,因為有可能是一些死亡的病毒“尸骸”,仍然停留在他的鼻咽或者咽喉里面。將全民檢測延后做,減低這些人士出現的概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假陽性。
兩地醫護目標一致,磨合沒有問題
今日香港地:內地援港醫療隊已經抵港開始工作,作為香港的同行,您認為內地醫護人員如何更好地去發揮他們的作用?
曾祈殷:首先一定要感謝內地醫護來到香港,和我們一起去打這場戰疫。因為在過去的這段日子里,疫情確實令我們公營醫療系統承受了過于嚴重的壓力,讓我們疲于奔命。這次的疫情來得很快、很急、很嚴峻,的確要多方的努力才能讓我們渡過難關。我們一定會和內地的醫護緊密合作,大家都是中國人,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現在內地的醫學水平很高,與香港慣常接觸的西方醫學相比,大家的學習、臨床的照料,或者治療方針、用藥等,并沒有太大分別。磨合上,我看不到有任何一點問題。更何況我們的目標都是救治感染了新冠的病人,大家的看法、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