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游民生活圖鑒:宇宙的盡頭不只有大廠、考公和躺平
賺著一線城市的工資,在二三線城市生活。 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動獲得收入。 “人類最初的生存狀態就是游民,這可能是人類最自然的生存狀態?!?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3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你兒子是做什么的?”
每次聽到這個交談間的常見問題,方勇的母親都會回答:“我不是太清楚,在家里面打電腦?!?/p>
實際上,“在家里面打電腦”的方勇從事的是設計、制作網站的工作。他大學輟學進入跨國公司工作,第二份工作開始在美國公司遠程辦公,現在自己創業,有意識地成為了一個積攢“被動收入”的數字游民。
“數字游民”譯自英文digital nomad,擁有八年數字游民經驗、數字游民部落創始人Jarod在自己的掃盲帖中如此定義:“這是一種被數字信息技術賦能的全新生活方式,它的受眾特指那些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借此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間的強關系,達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時間自由,并盡享地理套利紅利、全球移動生活的人群?!?/p>
數字游民的核心特質之一,是工作不受地理條件和時間限制,但在此前提下可以選擇性地去全世界不同地方生活。同為數字游民,Jarod喜歡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去過三十個不同的國家,而方勇則選擇性地長期居住在老家云南。Jarod的定義中提及的另一重要概念“地理套利”,則指在高收入地區賺錢,去低消費地區生活,從而節約生活成本。
Jarod在自己的分享中經常強調,數字游民不是一種職業或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今社會,人們傾向于用工作來定義一個人,而往往忘記了‘工作并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這個事實。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人們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不自覺地就做成了自我職業描述?!?/p>
生活方式設計這一概念源于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es)的《一周工作四小時》,一本很多數字游民的啟蒙書。該書指出,“大多人寧愿選擇不開心而不是不確定”,“很多人每天的忙碌也只是懶惰的一種形式:懶于思考和未經選擇地行動”,并定義了一種以時間和移動作為貨幣的新貴(New Rich),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費里斯寫道:“銀行存款有百萬美元不是終極幻想,而是它所能帶來的完全自由的生活方式。許多人走錯的一步就是從未邁出第一步?!?/p>
不再坐班
Jarod在正式開始數字游民生活之前有過兩份工作經歷。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畢業后,Jarod拿到了一家國際油田服務巨頭公司的offer。在這家公司,Jarod第一次接觸到“成為世界公民”的理念——他正式入職后被派駐非洲乍得,在公司“工作四周、休息四周”的制度下打開了多國旅行的體驗。
由于宏觀原因,Jarod在公司職位削減中稀里糊涂失業,第二份工作進入了一家上市民營企業,這次Jarod不再是一線員工,而是在辦公室做海外市場。這家公司的工作氛圍與Jarod預期有所偏差,入職培訓內容超過一半在講所謂的“奉獻”“真誠”“奮斗”“狼性”,正式上班后,Jarod才發現實行大小周末,隔周的周六正常上班。
培訓完派駐迪拜,當地的辦公室就在三室一廳的公寓里,Jarod和頂頭上司住在一起,每天24小時低頭不見抬頭見,晚上想休息的時候也可能突然被上司當面派工作。除去工作時間過長、負荷過大,還會有人經常在Jarod耳邊講大道理,教他做人。本就有諸多不爽的Jarod終于沒忍住,在拿到轉正通知書的時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