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道嶺,與最后的蒸汽火車告別

拋棄過時的設備、改善工作條件,無疑是種進步。但人類總是忍不住要回頭看的,看向我們來時走過的路,看向一個時代的繁盛與終結。

風吹散車頂噴出的白煙,我最后一次凝望火車,與消逝的蒸汽時代作別。

責任編輯:楊嘉敏

斜陽給礦上的一切都籠上了一層金色的光彩,電線、鐵道、吊車、磚房像鍍了一層濾鏡般,讓我仿佛置身老電影的場景。轟隆聲靠近了,帶著濃烈的煤炭氣息,火車從我身前駛過,朝著日落的方向前進。強烈的光比讓車身模糊成一片黑暗,灰黑色的蒸汽隨著汽笛的鳴響騰起,濃煙中的斜陽仿佛融化了一般,讓傍晚的金色空氣變得迷蒙。

我站在鐵軌前注視著火車遠去,直到車身與蒸汽都消失在一片金光中,煤炭的氣味也淡了。只有悠長的汽笛聲從看不見的遠處傳來,提醒我,蒸汽時代過去了。

在卸煤站,目送蒸汽火車逆光前行,駛入日落金光中。 (紀韓、黎瑾/圖)

三道嶺往事

從哈密往西七十多公里,東天山巍峨連綿的山體一直橫亙在北側的車窗外,我的目的地三道嶺就坐落在天山腳下。網絡照片上,雄壯的雪山前一列蒸汽機車馳過戈壁,濃煙遮天蔽日,與天山的雪連接在一起。我并非火車迷,但亙古的自然與過時的人類文明產物組成了莫名的魅力,吸引了我決定前去一探。

與多輛卡車一起抵達小鎮入口處的防疫檢查站時,日頭已經偏西了,我有些心急,怕錯過火車工作的時間。一條主干道從北往南幾乎筆直地穿過鎮子,商店、飯館、郵局、銀行、旅館和低矮的居民樓沿街展開。要不了十分鐘,車已經行駛到鎮南的檢查站,熱情的當地人指點我繼續前行:從這里再往南4公里的戈壁灘,便是礦區的所在。

三道嶺煤礦是中國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這處新疆的重要煤源產地從1958年開始大規模露天開采,巔峰時期年產量可達300萬噸。多年的開采形成了東坑與西坑兩個巨型露天礦坑,曾有30多臺蒸汽機車來往不絕,煤被源源不斷地運出,于礦區東南的柳樹泉車站匯入蘭新線,送往河西走廊和川渝地區。然而,隨著煤礦資源的枯竭,三道嶺已走向衰頹,曾經豐富的蒸汽機車群和線路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排長方體盒子似的樓房出現在視野里,這就是南泉了,曾經三道嶺煤礦工人生活的地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的大批住宅樓此刻墻面斑駁、磚瓦脫落、玻璃窗破損,一些窗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