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航空業從空難中學到了什么

空難的發生往往由多個原因疊加而成,加上空難生還率低,機械損毀難以復原,空難調查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航空業也正是在空難中不斷優化機組的管理、培訓,改進飛機制造,以及制定更為精細的飛行規則。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陳雅峰

▲2020年11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波音737MAX系列客機??吭诠S內 圖/人民視覺

安全飛行一億小時的背后

1931年,飛機渦輪機的發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了一個關于飛機安全的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后被稱為“海恩法則”。

九十多年過去,29、300和1000這三個數字在不同的國家有了更為適用的版本。但“海恩法則”的理念不變:任何一起航空事故的背后,都是各種因素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同時,在飛行量日漸累積的過程中,事故發生的風險逐步壘高。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今年發布的《2021年全球航空運輸安全報告》,過去五年來,平均每81萬次飛行就會發生一起事故,平均每年發生44.2起事故、死亡207人。平均致命風險為0.14,意味著一名旅客如果平均每天搭乘一次航班,歷時6134.4年才可能遭遇一起事故。

而在我國,民航以“飛行事故征候萬時率”作為重要的事故預警指標。飛行事故征候是指在航空器運行階段或在機場活動區內發生的與航空器有關的、未構成事故但影響或可能影響安全的事件,而飛行事故征候萬時率則是每飛行一萬小時發生事故征候的次數。

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每年發布的數據,過去10年來,我國運輸航空征候萬時率呈波動變化,其中2016年征候萬時率0.5215為最高,而嚴重征候萬時率則持續下降,都被控制在年度安全指標內。

截至2022年2月19日,中國民航運輸航空持續安全飛行時間突破1億小時。而在這個世界民航歷史上最好的持續安全飛行紀錄背后,是幾度化險為夷,以及從每一次事故中汲取的經驗。

▲川航機長劉傳健 圖/視覺中國

2018年川航3U8633航班的緊急備降,讓國人記住了中國機長劉傳健與他的機組成員。事故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