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飛與回歸之間:澳洲學者田野調查中的90后中國女留學生

作為女兒,被鼓勵自我發展;作為未來的妻子和母親,又被期待將家庭放在人生首位。這兩種似乎矛盾的想法都來自同樣的人——她們的父母長輩。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教育是繼鐵礦、煤炭之外,澳大利亞第三大出口產業,國際留學生為該國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自2001年起,中國已連續19年成為澳洲國際生最大生源國。據澳大利亞教育部數據,2019年中國內地在澳留學人數達26.1萬人,占比27.3%,穩居第一,比位列第二的印度人數高出近一倍。該國一家國際教育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在澳大利亞院校學習的中國國際學生中,五成以上是女性。 (視覺中國/圖)

馬嘉蘭第一次采訪浙江女生小粉(化名)時,小粉24歲。到墨爾本攻讀會計管理碩士學位前,小粉在家鄉的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了兩年。出國是源于大學時的夢想,也是為了避免“安定下來”,如果現在不做這個決定,“我可能永遠也做不到”。

在墨爾本,成都女生若美(化名)和馬嘉蘭一起喝咖啡時,提到了身邊兩位截然不同的女性。一位是才華洋溢的姐姐,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找到一份工作,擔任審計員。28歲左右,她結婚生子,現在家庭生活圍繞著孩子——這不是若美想要的生活。另一位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姐,先去了香港讀書,后來在美國。她原本學工科,但發現自己的人文興趣,轉而學了哲學和政治。若美希望成為這樣的人。于是,她選擇到澳洲留學。

在2022年2月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Dreams of Flight: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Students in the West》(《遠飛之夢:中國女學生在西方的生活》)中,墨爾本大學文化研究院文化與傳播學副教授馬嘉蘭將視角對準了中國90后女留學生。

馬嘉蘭在書中探討了一項核心議題:中國90后獨生女自我發展的愿望,和她們在30歲前面臨的婚戀焦慮。馬嘉蘭敏銳地捕捉到潛藏于這一代人代際與性別符碼之間的矛盾:

受特殊政策的衍生影響,這批年輕的中國城市女性機緣巧合地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紅利”。身為女孩,她們擁有優渥的教育資源,甚至被鼓勵出國留學,將自己塑造為獨立的、世界性的、追求事業的個體,和男性同儕在同一舞臺競爭;但另一方面她們仍身處中國社會的婚姻家庭倫理框架內,這讓她們在30歲之前,面臨婚姻和家庭的諸多壓力。

馬嘉蘭的英文名叫弗蘭·馬丁,作為一位70后澳洲女性,她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書房墻上,掛著一幅中國書法作品。

小學五年級時,馬嘉蘭所在的私立女子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學兩年中文,她從那時便和漢語結緣。17歲那年的一天,中文老師突然闖進教室,手里拿著一張紙,“有去北京和上海的獎學金,你們學中文的同學趕緊申請?!?/p>

1980年代末,她拿著澳洲政府的獎學金,搭乘中國改革開放的列車,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留學。

她在2012年進行了一項探索性研究,從2015年起,用了五年時間,全職投身于這項研究,在中國和澳洲兩國進行田野調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