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山到浦口:往事未曾落幕
網絡上有消息說,浦口要建成民國風情園云云。其實,這樣就挺好,這就是歷史與真實;從中山到浦口,在這個始終未曾落幕的戲臺上,往事沒有任何加工與修飾。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早在1902年,孫中山就曾與章太炎談及:“金陵猶不可宅”——南京不適合作國都,他當時更青睞的是武漢。的確,由之前和之后的歷史來看,網絡上被目之為“江蘇的薩拉熱窩、安徽的柯尼斯堡、臺灣的耶路撒冷、鴨子的奧斯維辛”,進而經常被嬉笑的南京,素來“大起大落”,像是習慣產生“后主”的城市;而作為都城的那些歲月,皆有點“好景不長”的意味。
但孫中山最后還是“住”在了南京。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于北京病逝,按其遺愿,遺體運往南京安葬,石頭城一夜之間成為舉國最矚目之地。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1929年便制定了包括城市功能區分和道路系統規劃的《首都計劃》,1930年代民國發展的黃金期,亦是南京建筑的興盛期,其中較早實施的道路系統即是中山大道,亦即配合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靈柩從北京碧云寺迎回南京的奉安大典而完成的。
中山大道的道路系統全長12公里,耗時九個月完成,從中山陵外陵園大道,向西為“中山東路”,此路自中山門再向西綿延至新街口,北折至鼓樓,即“中山路”,再向西北一條長長的斜路,直抵南京城西北角的江邊碼頭,乃“中山北路”,呈現“Z”字形的軸線;而從碼頭過江直抵浦口,以及從中山東路“岔”出來的長江路(國府路)上,更有大批民國公用、商務和民用建筑,共同勾連了長江兩岸的往事。
雪中的頤和路民國公館區
梧桐樹
中山路、長江路上的梧桐樹和民國建筑似乎最為相配,秋冬時節葉落有聲,似乎只有東郊小紅山美齡宮的最為不同。如果俯視鐘山風景區,“梧桐項鏈”將習稱“美齡宮”的“國民政府主席官邸”環繞其中??傆袪I銷號說梧桐樹組成的多彩項鏈和作為綠色項墜的美齡宮是蔣介石送給宋美齡的禮物,其實只是毫無根據的浪漫營銷:1930年秋,蔣介石向中山陵園提出借小紅山地塊興建別墅,經陵園同意交由南京市政府建造;甫一建成,就被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譽為“遠東第一別墅”。這一古典歇山頂屋面覆蓋綠色琉璃瓦的建筑,中式風格在于那挑角飛檐、雕梁畫棟;而樓面及門窗的大面積豎條形落地鋼門窗,既為建筑注入西洋韻味,又引入了充沛的光線。
充沛光線引導游人步入官邸參觀蔣宋夫婦居住時的辦公起居之貌,那些字畫、鋼琴、精美茶具特別是充滿無數照片的宋美齡主題展覽,都烘托得“第一夫人”成為南京民國時尚的不二代言人。
宋美齡鐘愛的梧桐,從鐘山腳下中山東樓,經明故宮與午朝門遺址,過西安門,“蔓延”在包夾著江蘇省美術館與中央飯店的中山東路與長江路上。西起“宇宙中心”德基和麗思卡爾頓,東至靜靜藏于繁華的毗盧寺,不經意間就露出興衰沉浮的歷史之相的長江路,那些斑駁的梧桐和挺立的建筑,將時鐘調回它作為民國南京行政中心的年代。
而民國官府主要分布在作為交通主干道的“中山”道路一線,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中華民國監察院(今南京軍區檔案館)、國民黨歷史陳列館(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民黨中央醫院(今南京軍區總醫院)、國民黨“勵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