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要不要講政治?
談戀愛到底要不要講政治?
在社會學上,肯定是要。它涉及的不僅僅是對國家、制度、政黨的態度,更根本的,它關乎所有領域的人類社會關系。一個人怎樣看待權力,一個人是激進還是保守,一個人如何與他人合作,說到底,都是政治。
我們請來了果殼聯合創始人莊小哥,跟大家科學地聊聊這個問題。
△圖源《摩登愛情》。
我曾為某雜志采訪過一位朋友。她是一位作家,寫過一些非常有趣的小說,涉及職場、行業等各種類型。但那次采訪卻主要是讓她聊情感經營之道——當時她和她的先生是一對羨煞旁人的眷侶,既各自保持獨立又互為依靠,結婚已過七年之癢,仍不時有浪漫之舉,大家都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那天喝了好幾個小時的下午茶,她從兩人相識一路談來,講了許多小故事,聽得人津津有味。
不過如今能鮮明記起來的瞬間,卻是我讓這位采訪對象“總結”婚姻經驗時,很愛揶揄打趣的她突然一本正經了起來,說:“我認為,兩個人的政治見解一定要比較一致?!?/p>
彼時年紀尚輕的我以為她又在開玩笑,配合地大笑了起來。然而她很真誠地補了一句,“真的,我是說真的?!?/p>
這個場景多年來被我不止一次地寫進文章里,今天之所以又提起,是因為,剛剛過去的幾周我身邊已經吵翻了好幾對。
△圖源《我們與惡的距離》。
沒錯兒,導火索就是對俄烏沖突的意見不合,導致他們互相覺得對方不可理喻。而上一次出現這么激烈的散伙場景,還是因為特朗普和拜登的競選 PK,一個閨蜜和老公吵完架,把我叫出去陪她吃大餐消氣。而據韋克菲爾德研究公司的調查,在大洋彼岸,那場大選導致了千禧一代中有 35% 的戀人或夫妻關系受到負面影響。
談戀愛到底要不要講政治,這是社會學上的好問題,而且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要。此處“政治”二字要從廣義上去探討,它涉及的不僅僅是對國家、制度、政黨的態度,更根本的,它關乎所有領域的人類社會關系。一個人怎樣看待權力,一個人是激進還是保守,一個人如何與他人合作,說到底,都是政治。
還記得我在《霸總設定為什么這么吃香?》中講過“浪漫關系就是一種權力關系”嗎?從這個角度去看就不難理解,浪漫關系里其實能很大折射出人的政治見解,也因此,你想在戀愛中把政治撇一邊都不行,它的影響無處不在。
△圖源電視劇《盛裝》。
我知道有人這時候會說,“本人對政治根本不感興趣呀,它怎么影響我?!焙俸?,這可由不得你,不感興趣也是一種政治態度。
不明白的話,可以去讀一讀六神磊磊老師的《郭靖是怎么把事情搞砸的》——當滿嘴聊國際軍政形勢的男朋友,遇上對此完全漠然的女朋友,那鬧崩一定是分分鐘的。
△圖源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十多年前,萊斯大學和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學者調查了 5000 對已婚夫婦,他們的結果就顯示,在選擇配偶方面,雙方的政治態度是匹配度達到最高的特征之一,遠遠高出身體特征和性格特征,這項名為《擇偶的政治》的研究發表在 2011 年 4 月的《政治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s)上。
而在 2017 年,同一期刊上,來自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兩位學者發表的《社會關系中的政治同質性:來自在線約會行為的證據》一文,更是通過來自在線約會社區的數據得出,在評價潛在約會對象的時候,政治同質性的影響程度和教育同質性相當,但會比種族同質性更弱。
這篇文章指出,社交媒體上體現出來的政治傾向是擇偶中的重要標簽,它使得個人更容易據此做出分類,分類主要會從政治身份、政治問題的立場和政治參與三方面進行,其結果就是:
具有相同意識形態傾向和政黨喜好的人容易走到一起;
具有相同經濟、社會和外交政策立場的人容易走到一起;
愛參與政治辯論的人容易走到一起,
與此同時,不愛參與的人會和同樣不愛參與的人走到一起。
△圖源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想想的確如此,每次認識可能的對象時,必定首先去看看他在社交媒體上說了些什么,如果有一些關于時事的奇怪言論,那即便他帥又多金,也不足以誘發我進一步的興趣。用這個方法,粗是粗暴了點,但簡單有效。而且這種鑒定一定是雙向的,對方沒準也翻著我的朋友圈記錄,臉上寫滿了大大的嫌棄。
即便有一些人在考察期被美貌或其他什么蒙蔽了雙眼,不管不顧和政見不同的人合了體,但這種分歧依然是一個很大隱患。
2021 年,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心理系本科生艾琳·穆雷(Erin Murray)在她的畢業課題中研究了意識形態對親密關系的影響,發現如果伴侶之間的政治分歧過大,那么關系滿意度就會下降(在控制了人口統計學和個體差異之后,這個因素依然很突出)。同時艾琳還發現,政治分歧對于友情滿意度也有負面影響,不過效應會來得沒有戀愛關系中那么強。
畢竟我們對于攜手共度余生的那個人,更有靈魂上的一份要求。
△圖源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