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穩市場主體、穩就業,進而穩消費”
以促量為主的消費促進政策,恐怕效果會比較有限。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加成渝這四個城市群的整體消費在全國消費中的比重超過50%,帶動作用特別突出。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滿足中高端消費,縣城為核心的縣域消費是更加貼近生活的、接地氣的消費。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莫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
從中央到地方,近期紛紛發布促消費政策,并特別針對服務業等困難行業出臺了紓困扶持措施。
如何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建議,要針對居民消費的新需求、消費恢復的薄弱點、消費市場的新變化,精準發力。
居民消費面臨增長壓力
南方周末:為何推動消費持續恢復是2022年重點工作之一?
王微:持續恢復消費主要針對疫情沖擊和影響。
我國疫情恢復走在世界前列,不過恢復過程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譬如消費的恢復滯后于整個經濟大盤的恢復和制造業供給端的恢復,像服務消費,像餐飲、美容美發、旅游交通等方面。2021年消費恢復的情況好于2020年,但未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整體經濟增長也滯后于供給端的恢復,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南方周末:消費恢復,好的方面體現在哪里?
王微:從積極面來看,首先消費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主動力的作用,這一態勢很明顯。主要表現為消費占GDP比重逐步提升,在加快恢復中承擔著壓艙石的作用。
其次,新消費對消費增長的貢獻,對消費恢復越來越重要,包括網購、國潮國牌的消費、疫情推動下的線上游戲娛樂等服務消費。
政策創新還促進消費回流,這是很重要的增長點。海南免稅增長較快,2021年免稅銷售額是2019年的三四倍。在中心城市促消費政策、品牌營銷活動的吸引下,大牌銷量增長也非常明顯。2021年,廣州、上海一些商業區的大牌門口經常排長隊。
再次,城市消費活動在整個消費恢復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5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消費增長總體快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加成渝這四個城市群的整體消費在全國消費中的比重超過50%,帶動作用特別突出。
南方周末:消費滯后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微:在消費恢復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
第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餐飲、旅游、交通、文化娛樂活動,需要面對面或一定現場的消費活動,在疫情和管控政策的影響下,目前受到比較大的抑制。
這些方面的增長乏力,可能是拖累整個消費恢復、經濟大盤穩定的重要因素。尤其現在疫情多點散發,導致防控難度比以前更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非常明顯??紤]到2022年疫情情況,我們認為,可能2022年恢復的難度比2021年要更大一些。這也是前段時間出臺服務業紓困政策的重要背景,服務消費受到的重創到目前為止還未完全恢復。
第二,居民消費正處在調整過程中。這種調整不是短期,而是長期。因此即使國家出臺促消費政策,有些消費也未必能立刻出現預期的增長。
比如過去幾次遭遇外部沖擊、經濟低迷時期,家電消費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有力抓手,但現在促家電消費、汽車消費的效果不及以前明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就是,城鄉居民家電普及率已達到高位。2008年正是農村居民家電加快普及的時期,所以國家出臺家電下鄉政策,老百姓就很樂意接受。但當下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家庭,家電基本普及了,家電消費重點轉向智能、節能及更加個性化的小家電產品。
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的重點發生變化,以促量為主的消費促進政策,恐怕效果會比較有限。
2021年出臺的一些促消費政策,我們感覺在家電、汽車方面效果不明顯。當然這些還受別的因素影響,比如缺芯、城市限購等因素。再比如,現在全國城市居民家庭戶均1.1套住房,住房消費增長也在逐步放緩。那帶動的家居裝修裝飾這一系列的消費,增長也會比以前更緩慢一些。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很多外來消費短期內難以回補。疫情前我國是全球比較大的旅游目的地,受疫情影響,國際旅行、國際商務交往等帶來的人流和相關的消費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由于疫情防控出行受阻,全國性的跨地區旅游消費也大大減少。
第四,政府機構和企業的商務活動,這些團體消費大大減少了。大大小小的機構和企業們,總要辦一些活動。但現在財政支出偏緊、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會議、招待、促銷等活動的消費就會萎縮。這類團體消費在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在18%左右。這部分消費的下降,對整個消費市場的活躍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總體而言,受到疫情影響,消費目前面臨著增長壓力,需要進一步加快恢復消費的過程。
所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恢復消費:要進一步激發老百姓需求,特別要針對老百姓的新需求出臺政策;對于一些恢復得不理想的地方,比如旅游、餐飲,也需要通過更完善的疫情防控政策將這些消費釋放出來。
另外,我們促消費的大邏輯是市場主體和企業穩定了,老百姓就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費。所以政府資源主要用于穩市場主體、穩就業,進而穩消費。從企業到收入再到消費,肯定有時滯,所以我判斷2022年消費的恢復可能仍然會相對滯后于整個經濟大盤,滯后于供給方面的增長,但這個差距可能會慢慢縮小。
城市是消費主戰場
南方周末:您所在的市場研究所2016年開始了消費城市的調研和研究。當時為何會研究消費城市?
王微: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主要研究消費的增長點在哪里。以前我們一說擴消費,往往把農村放在第一位,擴大農村居民消費。但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城市消費的規模越來越大。大概在2012年、2013年左右,縣及縣級以上的城市消費,在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超過80%。因此我們認為城市是消費的主戰場,我們必須把城市作為關注消費、引領消費、擴大消費的主要領域。
2016年前后,上海和深圳的市政府也特別邀請我們去調研。當時存在一個社會輿論,認為電商的出現會使得實體經濟衰弱,特別是零售商業線下的消費受到很大沖擊。我們那時候也很困惑,但始終堅持認為,線上消費一定會跟線下消費互動,以此促進線下消費創新。
譬如上海在電商的沖擊下,實體零售的消費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購物中心探索轉型,變成了體驗中心、服務中心、孩子們的娛樂中心。
深圳算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也在思考怎么讓年輕人更好地消費,更加地國際化、時尚化。國家常提出要讓消費發揮主導作用,那到底用什么樣的消費政策來支持創新,形成新的消費模式?深圳就表示,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愿意探索。
所以我們圍繞這兩個城市深入調研。結合國際經驗,我們發現城市化水平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對大型城市特別是城市群中心城市來說,消費功能就成為城市最重要的功能,這也是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
這個功能一方面是消費的實現、消費的創新和引領。同時它推動形成優質的營商環境,能夠為吸引高端資源、創新資源提供支撐。譬如一些高級人才很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質、醫療教育、休閑娛樂。
國際上也有相關的理論研究,城市化到了一定階段,城市的消費功能比它的生產功能還要重要。尤其是中心城市,很多生產功能可能會外移,但是消費功能、服務功能,這種要素集聚的功能只會越來越強。
國際上把這種城市稱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從全球來看,城市體系在調整,這種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格局也在變化。結合國際研究和國內發展的要求,我們覺得中國也到了建設或者形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位居前列的城市,已經進入全球規模最大的城市行列。但這僅僅因為規模大和增長速度快,在對接全球消費、發揮全球影響力方面可能還不一定夠。
那些國外大牌,為什么開店首選中國,就是看重未來中國的消費潛力。未來國內的大型中心城市,將是全球消費資源集聚的地方。
同時,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中國消費品制造也最具競爭力,譬如服裝、鞋帽、玩具。但我們不可能永遠是別人的代工,我們的品牌需要成長,需要面向國際窗口,往往也需要借助這樣的消費城市進入國際市場。
上海世貿中心便是中國品牌常年的展示中心;深圳很多消費品牌,已經開始在全球樹立影響,比如手機、女裝、珠寶;廣州有廣交會這樣的平臺,幫助珠三角制造業集群進入全球市場。
中國的消費品工業有高品質的加工基地,再加上中國的設計能力、品牌建設,我們也可以引領全球消費的時尚。這意味著,將來,中國不光要引進全球大牌資源,還需要依靠這種能夠參與全球化、進入到全球城市體系的消費中心城市來發揮強大的引領作用。
概括來說,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第一,它們是消費實現的高地,消費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非常重要的功能;第二,它是全球消費資源的積聚地,譬如品牌創新、時尚發布等,這些都是資源;第三,它是全球消費時尚的引領地,通過發布活動、創新活動等引領全球消費。
南方周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否不能只著眼于商務領域?
王微:是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不只是商務部門的事,它是多個部門的事。
首先我們說消費,不光指消費品。過去幾十年,老百姓的消費一直以商品消費為主?,F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已經出現了質的變化。主要體現為服務消費在生活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現在已經超過了44%,“十四五”期間預計將超過50%。未來消費更大的空間不在商品上,而是在服務上;不僅限于餐飲、旅游,而是和老百姓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個人素質的提高以及精神世界的豐富緊密聯系在一起。
那么,醫療健康、休閑娛樂、培訓教育、文化旅游等都有可能成為老百姓消費的內容。消費內容的廣泛,已經不局限于商務部門主管的零售業。文化、娛樂、體育、醫療、健康這些行業提供的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活動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
所以要提升消費就得創造這些服務的供給,消費型產業需要更加豐富的發展。商務部門的商圈建設相當于提供一個載體,往里面裝什么內容,就需要文旅、工信、體育、教育等部門發力。消費環境的營造,則需要監管部門、交通部門,在便利化設施、交通設施等方面給予支持。
在政策支持方面,過去大量政策都是給制造業、生產端的,現在怎么更好地支持服務消費的發展就有很大的政策探索空間。比如剛才談到的免稅,在過去的消費政策里幾乎沒有,有的都是出口免稅鼓勵生產的。免稅消費就是一個新的政策空間。
再譬如我們想吸引全球消費者來中國消費,國際游客的免簽政策、口岸之間的相互認證等方面,都需要改進。
還有服務業的開放問題。像健康、娛樂、教育,國際市場有供給,但不一定能進入中國市場。沒有高端資源又不放開,那只有國人出去。年輕人跑法國學餐飲管理,去瑞士學酒店管理。服務業的放開以及相關的制度設計,都需要政府部門共同努力。
因此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是商務部門一家的事。短期來看,商務部門可能是獲益最大、比較容易找到抓手的部門;但中長期來看,交通、工信、教育、醫療、文旅等部門都會是受益部門,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需要政策協同、多部門發力。
南方周末:以前的消費政策主要刺激農村消費,現在我們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消費的重點地域出現了轉變?
王微:從地域來講,最近這一兩年,我們發現了一些新的趨勢,主要表現為縣域消費的崛起。
一是現在真正在農村里生活的人少了,大量的人從農村進入縣城。譬如小孩都要到縣城上學,家長就跟著來了;年輕人結婚買房子也都買在縣城里。以縣城為中心的這種縣域消費,現在成為一個很大的新興消費市場。
二是隨著產業的轉移、互聯網的普及,很多崗位不一定要集聚在大城市里,而是在縣城。這使得縣城里有了新的人群、新的就業,就會帶動新的消費。譬如一部分農民工,過去在大城市打工,現在看到縣城里有機會便會回來創業。所以,現在縣域消費在快速發展。這兩年淘寶、京東做下沉,縣城就是最重要的落腳點。它們以縣城為中心,再向更下的層次配送,市場覆蓋面更大。
因此,現在推動消費,不是簡單地擴大農村消費,而是有重點、更精準地根據消費市場的變化來促進消費。這也是為什么“十四五”規劃和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要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面向這種新的消費變化來精準發力,也是有效擴大消費和更好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抓手。
總結而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滿足中高端消費,縣城為核心的縣域消費是更加貼近生活的、接地氣的消費。這種多層次的精準發力,是當前擴大消費的重要的政策組合拳。
網絡編輯:游淑華